一
這一季的《奇葩大會》,無疑是加入了更多的心理元素。
劉可樂講“躁郁癥是社會貼在你身上的一個標簽”,我們可以原諒她畢竟不是心理學科班出身,說錯了也就說錯了。而心理寫者武志紅是心理學科班出身,《奇葩大會》拿《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為噱頭來讓他講“原生家庭的傷害”,則有點過于危言聳聽了。
撇開武志紅的演講內容本身不論的話,應該說,就節目所呈現出來的內容看,武志紅的咨詢功底還算是扎實的。要不,高曉松也不會在聽了他的演講之后,宣稱自己是第一次公開談及自己的原生家庭。
二
武志紅的整個演講邏輯(注意,這里是基于武的文稿而不是視頻內容進行分析),大概是這樣的:
中國家庭教育首倡“聽話”,而“聽話”會讓孩子失去判斷能力,不獨立,從而引出嚴重的傷害。因為孩子聽父母的話,那么,父母就容易對孩子做一些殘酷的事情,例如隨意處置孩子的心愛之物。到了孩子出現各種問題了,父母又會以“溺愛”之名為自己辯解,“你變成這樣都是讓我給慣壞的!”而實際上,孩子都是因為愛,而變得富有人性化。那么,父母究竟應該怎么養育孩子呢?父母要做孩子的一個好的容器。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看過視頻的應該可以發現,這兩部分內容是差別最大的)。
我們先來分析“聽話”。
這一關鍵詞,武志紅是以這么一個例子來說明的。
他說有一個女孩,和男友戀愛三年,父母,主要是媽媽不同意。結果約見面了后發現,媽媽在意的是女兒戀愛半年后才被自己發現,沒有告訴她。也就是說,女兒沒有聽媽媽的話。
后來,這個女孩還是和男友分手,然后遠走高飛遠離媽媽。她以這樣的方式獲得獨立。武志紅覺得她獨立得很慘。
用這個例子來說明“聽話”,對嗎?
我倒更愿意和大家分享臺灣心理治療界“總舵主”王浩威講的一個故事。
他說,一次,一位碩士研究生因為一再自殺被家人帶到他的門診,他問:“為什么需要結束這么杰出的生命呢?”問完,發現對方瞪著他看,他就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沉默過后,父親在推了兒子的肩,說:“怎么還不說話?這么不禮貌。”
于是,王浩威一下子明白了,這個兒子即使再優秀,在他的爸爸面前,連保持沉默的權利都沒有,還要遭遇像小孩子一般的對待。
王浩威是這樣破局的,他說:“你不回答我可以了解,可是,為什么這樣子你也不會生氣呢?”
我并非完全反對武志紅所提的“聽話”,只不過,精神分析更愿意相信:從來沒有“一個嬰兒”這回事,只有嬰兒和照顧者共同存在的狀態。
是的,共同存在的狀態。
我們在做孩子和父母的心理咨詢時,也不會只是探究父母哪里做得不好,我們還會關心他們在家庭中的互動模式,他們每一個人的個性、成長經歷。
三
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父母會傷人》(有沒有發現武志紅的書名《為何家會傷人》和這本很像?)這本書中,非常深入地討論了父母對子女不合理的愛,以及相對的,子女對父母“應該孝順”的不合理要求又是如何傷害了孩子日后的人格的。
這么看,這本書的觀點和武志紅的觀點很像嘛。
別急,蘇珊·福沃德在書中還主張,每個人無須為童年的傷害自責,但要為自己成年后的行為負責。也就是說,“治療只有雙管齊下才會有效:既要改變他們目前作踐自己的行為,又要同過去的精神創傷一刀兩斷。”
四
再來談談“傷害”。
應該說,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帶給孩子,真的不能再多的。但是,我覺得,應該重點強調的是,“不自知”。
也就是說,父母并非故意要傷害孩子的,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有權利去做這樣的事情。
當然,“不自知”不是借口,該譴責還是得譴責。
五
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被剪輯后容易讓人誤解的“溺愛”和“活力”這兩個關鍵詞。
武志紅用孫博的例子來講解“溺愛”。
孫博無疑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典型了,她自己也給武志紅留言說:奶奶后面給她開了一個幼兒園。而我翻找孫博的個人經歷,還發現,她父親是植物學家,從小到大,她跟著爸爸走遍了世界很多地方。所以,后來孫博從劍橋大學畢業,開創了屬于自己的私人訂制旅游機構,恐怕還得歸功于她的爸爸。
武志紅想講的其實是,孩子都是因為愛,而變得富有人性化,孩子其實是不會因為“溺愛”變得糟糕的。唯一會讓孩子變得糟糕的“溺愛”,一定是父母用錯了養育方式之后的自欺欺人。
而在“活力”這一關鍵詞,武志紅其實是提了解決方法的,那就是“父母要做孩子的一個好的容器”。
他說:
所謂好的容器,就是:當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時候,認可他鼓勵他;孩子挫敗需要支持的時候,陪伴他支持他。
可惜,這些重要內容,沒有被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