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先來分享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就要去讀寄宿制學校了,在列車開動的那一刻,爸爸微笑著沖眼前這個小伙子揮著手臂說再見,媽媽則是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跟對孩子說出叮囑。這樣的情景,你我都曾經歷。孩子第一次哭泣,你第一次離開孩子去工作,或是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我們上演著同樣的劇目。
我們可以做一位“有感情”的父母,而不是“感情用事”的父母。故事中的爸爸表現的是愛,媽媽表現的卻是怕。
我的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的時候,我和孩子爸爸一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互相通電話,詢問對方有沒有看監控視頻。我仍然能感到自己當時內心深深的不安,這是怕。換個角度,如果孩子看到了父母的愛,他自己也會心安,他的表現會比你想象得更加獨立。
2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一次,一家三口做客我的節目, 節目休息的空檔,孩子爸爸問我孩子幾歲,現在都學哪些東西了?之后很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都兩歲多了,那得抓緊學點什么什么了,中心思想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這里,我想跟大家介紹幾種父母類型,您可以對照下,自己是哪種類型。
·--停滯不前的家長,這類家長幼時的某種經驗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因此與這種經驗相關聯的行為、想法和情緒就可能在當前被激活。比方說,你可能會覺得一位40多歲的父親性格中的某種特質與14歲的小男孩很像。
·--彼得·潘式家長,不愿長大,他們不愿意承擔責任,不能對任何事或者任何人做出承諾。
·--直升機式家長,對世事害怕不已,憂心忡忡。對孩子呵護過度,整日盤旋在孩子周圍,意圖只有一個——保護孩子,使孩子免受她自己曾經面對的痛苦。
·--潮人式家長,重視自我形象多余重視子女。
·--Copy型家長,下意識地將子女的童年看成自己童年的延續。比方說,參加孩子學校活動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孩子孤立在一群有說有笑的人之外,擔心孩子很孤獨。
·--無痛型父母,這類父母童年時期經歷過巨大痛苦,程度之深令他們在內心中企盼這種痛苦不要重來,他們會表現得麻木不仁。比如說,孩子哭的時候,會招來家長的一頓羞辱:“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太沒出息了!”
您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呢?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3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人生
再來分享一個故事。達林先生家里的三個小孩,受到空中飛來的神秘野孩子的誘惑,很快也學會了飛行,趁父母不在,連夜飛出窗去,飛向奇異的“夢幻島”。這島上既有兇猛的野獸,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紅人”,還有可怕的海盜,當然還有仙女和美人魚,總之,經常出現在兒童夢中和幻想中的一切,這里都有。孩子們脫離了成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野孩子的率領下,自己處理一切事務,盡情玩耍,也歷經了各種危險。“在他們看來,沒有媽媽照樣可以過得很愉快。只有當媽媽的才認為,孩子離開了媽媽便不能生活。”
可是后來,這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溫迪,開始想媽媽了,在她的動員下,孩子們告別了給他們帶來過無限歡樂的“夢幻島”,飛回了家中。后來他們都長成了大人。只有那個野孩子永不長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飛來飛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帶離家庭,讓他們到“夢幻島”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歡樂。“只要孩子們是歡樂的、天真的、無憂無慮的,他們就可以飛向夢幻島去。”是的,這個野孩子就是彼得·潘。
作為父母,我們的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處理,需要去解決,需要去忙。但同時,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捆綁起來,像個沒有情感只會工作的機器人那樣去生活,我們也可以有孩子的一面。
長大成人不見得意味著會變壞,盡管二者經常結伴而行。孩子們不是彼得潘,他們總要長大;成大成人不等于丟棄純真和夢幻,而是走上早已約定好的旅途,在這個旅途上,滿懷希望地行進自然比不上到達終點,可是想要到達終點,我們就必須滿懷希望地前進。
4心智成熟的旅程
昨天早上,我不到三歲的兒子口中叨叨咕咕,又在復述我給他講過的故事,這是他最近很喜歡做的一件事情。看著他的背影,我跟孩子爸爸說,你看,我們得跟著孩子學,他會在我講故事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就問,也會一次次地把學到的新詞新句子用起來,即便有的時候用得可能不是那么完美,但這就是他學習的過程和方式,也正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孩子是在試錯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的,我們家長也一樣。沒有誰生來就勝任家長的角色,我們也需要像孩子一樣在自己的錯誤中不斷總結,像孩子一樣繼續成長。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人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的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書分享:《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作者,賽西?高夫,戴維?托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