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連兩天,遇到了兩件讓我悲憤的事情。
第一件,是現在網上沸沸揚揚的劉鑫江歌案件。
一年多前,劉鑫和當時有暴力傾向的男友陳世峰吵架,然后投奔好友江歌。善良的江歌收留了她。
去車站接她,還給她買了碗餛飩。
后陳世峰找到江歌的住處,江歌為了保護劉鑫,走出門外與陳世峰談判。結果被陳世峰捅了十余刀,刀刀正中要害,流血過多死亡。
整個過程中,劉鑫一直躲在江歌的房間內,沒有開門。連日本鄰居都聽見有人大呼救命,劉鑫卻抵死不承認聽見過任何動靜。
為了尋得真相,江歌媽媽找到劉鑫,希望能弄清楚當時發(fā)生了什么。可是劉鑫卻把她拉黑了。江歌媽媽發(fā)出一條又一條請求,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江歌的媽媽為了找到劉鑫,用盡了各種辦法,最后實在沒有辦法了,只能把劉鑫的信息曝光出來,沒想到,看到這個信息的劉鑫第一次主動聯(lián)系江媽媽,卻是威脅:“再出這種新聞,我就停止協(xié)助警察。”
她完全忘記了,江歌是為了保護她才死的。
在江歌去世后兩個月內,劉鑫就已經全然忘記了這件事情,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飯,生活有聲有色。
后來,江歌媽媽公布了劉鑫一家的信息之后,劉鑫迫于壓力,終于再次現身,并且再次威脅江歌媽媽:給你一天時間,撤回這條消息,否則我就不配合警察作證。
可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guī)定,凡事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江歌作為當時在現場的人,如果避而不見,不為警察提供證據,其實是違法的。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樣的父母,才會養(yǎng)育出這樣一個是非不分,毫無同情和感恩之心的孩子,直到看見劉鑫的父母對江歌媽媽說的那一句:“你閨女命短,不是為了我閨女。”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這樣的父母,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自然如出一轍。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里提到,巨嬰遇到事情喜歡從外界找原因,因為不敢承認失控,失控會引發(fā)巨大無助感。
劉鑫的父母,自己都還是一對巨嬰,遇到事情,只會推諉,又怎么能培養(yǎng)出真正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孩子。所以可以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劉鑫在江歌呼救的時候沒有開門,而事后不敢面對江歌的媽媽了。
一個不懂得感恩,遇到事情只會推諉的父母,肯定也培養(yǎng)不出一個正直善良的孩子。
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能夠承擔責任,顧全大局。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父母是樣的,孩子就是什么樣子的。
2
第二件事情,發(fā)生在我爸爸一個多年老友的身上。
那天我回去陪父母吃飯,就聽他們說起,陳伯伯的兒子,不知道怎么就欠了高利貸的幾十萬,現在放貸的人天天坐在他們家要錢。陳伯伯名下只有那套房子,上面有他兒子的名字。他兒子用那套房產拿去抵押,資金用途是什么,全家人都不知道。
出了事以后,他兒子就把家里翻了個底朝天,帶著全部值錢的東西走了。現在陳伯伯要賣房子還債,卻因為找不到他兒子來簽字,房子始終沒有辦法過戶。
據說,這已經不是陳伯伯第一次給他兒子處理類似的事情了。之前就聽說過他兒子在外面借了十多萬,被人找上門之后威脅,陳伯伯心疼兒子,拿出自己的養(yǎng)老錢幫他還上了。叮囑他不要再做類似的事情,可是半年不到,類似的悲劇又再次上演,而且比上一次更嚴重。
我聽完之后長嘆一聲,想起陳伯伯的兒子小時候經常和我一起玩的場景,就忍不住難過。陳伯伯是個好人,做得一手好菜,有一段時間爺爺病了,全家人忙得沒有時間做飯,陳伯伯還親自包了很多餃子送給我們吃。
我們總是希望好人有好報,可是現實卻往往事與愿違。
尤其是在對待孩子方面,很多時候,父母的“對他好”其實就意味著心軟,嬌慣,舍不得他吃苦,以及,一味地付出。
就像陳伯伯對他兒子,前幾年,我就聽說他們對這個男孩子很舍得花錢。他身上隨隨便便一套衣服就七八千,一個包要好幾萬。都是陳伯伯夫婦刷卡幫他買的。
可問題是陳伯伯他們的工資也不高,夫妻兩每個月就四五千塊的工資,自己的衣服好幾年不買新的,可是給孩子買起來卻一點都不手軟。
所以導致他為了追求更多更奢侈的包包,更新奇的數碼產品,不斷透支自己的信用卡,最終走上了借高利貸的路。
末了,我爸說了一句:“自己還是個窮人,就不要按照培養(yǎng)富二代的方式養(yǎng)一個孩子。”
對比,馬卡連柯說:“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
3
劉鑫父母和陳伯伯,都是兩種很典型的危險父母。
一個是為自己的子女做出了壞榜樣,一個是太過于溺愛孩子。
前者養(yǎng)出的孩子,麻木,冷血,自私。后者養(yǎng)出來的孩子,嬌縱,浮夸,不會顧全大局。
很多父母,孩子三十多歲了,還覺得他是個孩子。能自己抗的事情,全部自己抗起來,孩子在他們的庇護下,永遠都長不出翅膀了,變成永遠都長不大的巨嬰。
就像之前一個男人把自己的妻子親手殺死藏在冰箱里,我一直在想,什么樣的男人,才忍心對自己的結發(fā)妻子做出這樣的事情,直到看見媒體對他母親的采訪。他母親說:“ 他還是個孩子,他是無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忍不住扼腕嘆息。直到孩子出事,她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到底哪一點出了問題。
相反,我見過很多善良樂觀的父母,孩子也很愛笑而且善良。
我有個朋友,生了孩子以后還去讀研究生,她經常一邊看書一邊帶孩子,給孩子講學習的重要性,所以現在孩子雖然只有三四歲,可是她的知識面之廣,很多大人都比不上。
孩子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又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往往是通過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來模仿他們的處事態(tài)度的。
一個天天只會打麻將卻讓孩子去好好學習的家長,是沒有說服力的。
而一個能長期堅持鍛煉和學習的父母,孩子的自律能力也不會差。
還是那句話,你是什么樣的父母,就會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犯了什么錯,請不要用“他還是個孩子”、“她社會經驗不足”這樣的話來替他開脫,而是先想一想,你自己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你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畢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