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大家都會,但是如何讀書?讀書獲得的信息真的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么?其實并不然,過多的信息可能會阻礙你的思考。
因為我們接收到了太多經過媒體“設計”過的信息,當信息加工成結論的過程被整理得過于高效,會讓長期接收此類信息的讀者慢慢失去這種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我們也把這種能力稱為“理解力”。
如果你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增進理解力,那就對了。
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并不容易,我們還需要學習更多的閱讀技巧與方法。在這里作者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棒球運動中投手與捕手之間的合作關系,如何讓信息更好地傳達是作者的能力,而在閱讀過程中讓信息更好地接收,這同樣也是一種能力。
但是這個例子并不完全準確,因為投手投出的球只有兩個結果,要么接住了,要么沒有接住,而閱讀卻不是,每個人接收的程度都會不一樣。而作者認為,接收的程度與閱讀的主動性有關——閱讀越主動,讀書的效果就越好,而閱讀的層次越深,對于主動性的要求也就越高。
作者認為,讀書有四層境界,這四層境界之間是漸進的,也就是說,第一層不會在第二層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出現在第四層中。
首先,閱讀的第一層境界叫做“基礎閱讀”。這第一層的確也算不上什么境界了,簡單地說,就是認識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說什么。這基本上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
而這第二層境界,叫做“檢視閱讀”,其特點在于強調時間。簡單地說,就是“用最少的時間了解這本書在說什么。”區別于“基礎閱讀”,你還得了解一本書的“結構”,“包含的部分”以及“分類”。
第三層境界稱為“分析閱讀”。重點在于如何把一本書吃透,這也是這本書最著重強調的一個部分,這其中會有大量的技巧可以運用。但是作者也指出,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仔細去精讀。
閱讀的第四層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叫做“主題式閱讀”或“比較閱讀”。這時候我們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同時閱讀某個主題的多本書,主題閱讀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甚至需要架構出可能沒有在任何一本書里出現的主題分析,這種閱讀方式非常的復雜但也非常的有效。
閱一個人,如同讀一本書。不論這個人是在歷史上出現的,或者他就在你的身邊。讀懂一本書,可以增加理解力或者擴大知識面。讀懂一個人,能學會理解和寬容。柴靜說:“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有了解和寬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