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47-世界都會長安

第47集?世界都會長安

502-公元8世紀初,一支由日本官員、留學生、學問僧等組成的訪華使團離開了他們的家鄉,乘風破浪,開始了遠航到千里之外的唐朝長安的生命之旅。這種使團叫做遣唐使,如同前幾次一樣,他們此次訪華,是為了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文化。伊斯蘭圣哲默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當時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流光溢彩的黃金年代。唐王朝的都城長安,是各國使者不畏生命危險,都想到達的地方。就在那一刻,猶如阿里巴巴念動咒語一樣,巍巍都城的大門隨之豁然洞開,一座街道極其開闊。宮殿堂皇、布局整齊、輝煌壯美的長安城盡展眼前。毫無疑問,長安是一座輝煌壯美的國際都市,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長安,是世界精神和國際精神的滋養地。在這里,能看到數量最多的外國人,品嘗到花樣最多的異域食物,接觸到種類最多的宗教信仰。這背后,是唐朝統治者推行的開放政策,也因此,長安才能成為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城市。

503-陜西西安,古稱長安,自西周在此建都以后,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定都于此,號稱十三朝古都。尤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強盛的兩個朝代,漢、唐均在此建都。漢長安城遺址是目前在中國保存的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都城遺址。通過洛陽鏟,考古學家能探測到地下遺址的位置、大小和形狀。我們現在得以通過遺址,窺見當時漢長安城的輝煌。

504-公元581年,位高權重的北周外戚楊堅稱帝,建立隋朝。當時的長安城飽受戰爭破壞,規模狹小,凋殘破敗,官民雜處,加上渭水南侵,城市排水系統毀壞。而且,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水皆咸鹵,不甚宜人。楊堅決定,遷建新城。

505-營建新城的具體工程由著名的建筑大師宇文凱主持,那時的宇文凱只有二十七歲,即被任命為營建新都的副監。副監,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工程副總指揮。但正是這位年輕人,全面負責了新都城的設計及營造。他實地考察了漢以前的首都布局特點,吸納以往都城的規劃布局特色,又走遍長安四周,實地踏勘。根據風水學的原理,精心選址,最終選定了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南麓這一大片開闊的風水寶地。此處,地勢南高北低,六條豐腴的岡阜(六道坡),東西橫亙于現在的紅廟坡到大雁塔之間,北倚渭水,東瀕浐河和灞河,西臨灃水,南對終南山,地勢敞闊,風景秀美,水陸交通便捷,形勝極佳,確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506-工程進展得非常順利,僅僅歷時九個月,一座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新都便拔地而起。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郡公,這座新都就以大興為名。第二年三月,隋文帝正是遷入大興城,到了唐代,長安城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名字又變回了長安。這便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隋唐長安城。

507-長安城總體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宮城、皇城和京城。京城,又稱外郭城,則主要是居民住所所在的地方,以及東市和西市。皇城主要是朝廷的各種政府機構。宮城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之處,包括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長安城的設計,體現著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圖式,太極殿正對著北極星,象征著天子上應天帝,受命治國。太極殿前承天門外的大街,被稱為承天門街。從承天門經過皇城的正門朱雀門,到外郭城的正門明德門,這條筆直的中軸線,也構成了一條國家禮儀的延長線。一些禮制建筑,如太廟、太社,對稱地分列兩邊,可以說長安在營造之初,是為了展示新王朝的正統性,而建設的宇宙之都、禮儀之都。

508-三重城并不始于隋唐,但是我們看到,只有在大興城和長安城是我們看到完整的,而且有很好的考古發掘的這個材料的證明。所以有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重城的這個區劃,功能區的區劃,非常的嚴格。另外,坊、市、宮全部都有墻,坊區是居民區,市區是商品交易區,然后,宮城是皇帝、后宮,辦公和居住活動的場所。皇城是中央,這個官署集中所在地,功能清楚,區劃有序,這是古典城市的典范,而且是鼎盛時期。

509-中國的城市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唐代長安城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長安城的規劃和設計,代表了當時世界上的最先進的水平,也奠定了此后中國都城設計的基礎。數世紀以來,中國都城規劃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特點就是對歷史的尊重,對傳統的尊崇。雖然城市規劃和設計,在不斷演變,但是所有的中國都城都有共同的建筑特點。

每座中國都城都是被四面外墻包圍,且四墻壁相互垂直,形成一個矩形,建有防御性的哨樓或城垛,在這些城墻內,通常還有兩個或者更多的小矩形,街道都是南北向和東西向。從空中鳥瞰,猶如一個巨大無朋的圍棋盤。這是傳統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

510-保存至今的西安城墻,其基本面貌是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78)夯筑,隆慶四年(公元1570)加磚砌筑的。在清代又經多次修補,殘存的明代長安城仍依稀可見其磅礴恢弘的威儀。

511-隋唐長安的規模非常大,據考古工作者對遺址的實測,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規模巨大,長安城總面積84平方公里。隋唐長安幾乎是明代長安城的6倍,這個數字也相當于同期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6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伊斯坦布爾的7倍。大明宮是唐高宗之后,大多數唐朝皇帝日常起居聽政的地方,總面積320公頃,相當于3.5個北京故宮,其氣勢之宏偉壯闊可想而知。

512-從殘存于今的這些巨大的大理石柱礎,我們可以想見當年唐朝大明宮的雄偉氣派和這個東方大帝國的浩瀚威嚴。盛唐詩人王維“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詩句,描寫的正是唐朝皇帝在大明宮接見外國使臣的壯觀場面。

513-在長安城內,南北向街道共11條,東西向街道14條,其中連通城門的街道是城內的主干大街,其寬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如此寬闊的道路,即使在今天的城市規劃中,也依然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長安城的人口在當時達到了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514-對于一座特大型都市而言,居民用水的有效保障,生活污水的及時排泄必不可少。唐都長安城,在城市建設上采取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供排水系統。宇文凱在建城時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在城東修筑龍首渠,以引來浐水。在城南,修筑永安渠,引入洨水入城。其后,唐都在隋代的基礎上繼續擴建,長安城供水工程日臻完善。城外修建的護城河,不僅是軍事防御工程,它同時也成為了城市排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排泄城內污水, 又能兼蓄地面雨水。 經過合理設計將供水和排水系統區分開來非常重要, 因為飲用被污染的水會引發瘟疫,這會限制城市的發展。

515-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唐都長安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城市功能。在唐初,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制,縱橫交錯的街道將長安城的外郭城分為108個里坊和東、西兩市,居民區就坐落于一個個的里坊之內。各坊里,排列整飭規整,長安城的居民被嚴格限制在各個里坊之中。每個里坊都設有里正,負責早晚依據鼓聲啟閉坊門。到了晚上,大街上即空空蕩蕩,如果違規夜行就會受到巡夜金吾的盤查。

516-但為了能夠充分滿足上百萬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勞作、休閑娛樂之需,里坊內建有旅館、當鋪、青樓等各種建筑,大大小小的寺院道觀也散布其中。東市和西市分別位于皇城的東南和西南,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繁華異常,集中了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行當。

517-當經濟發展以后,逐漸在坊里邊有一些商業活動的場所,甚至它的熱鬧程度超過了政府規定的東、西兩個市。這還不說,到后來,又出現了夜市,叫晝夜喧乎,燈火不絕,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夜生活。工商業發展起來自然就要沖破這種里坊制度,所以到唐代后期沿街開商店,把坊墻推開了,而且出現了夜市,就使這種原來具有濃厚軍事性質的這么一個城市,開始發生了一種本質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完全是由經濟文化發展引發的,是一種不流血地沖破了當時的里坊制度。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這是在唐代完成的。

518-因為唐王朝的開放政策,長安城的經濟非常繁榮。長安城,成為當時東方世界中最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民百姓和四面八方的外國使臣商人等,如潮水般絡繹不絕、蜂擁而至。 數以千計的西域商人長期居住在長安,這些西域移民的后代現在仍居住在這里。

519-現在西安的市場和當時的市場也很類似。有些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的做法可追溯到唐朝時期,如各種餅和烘烤方法。豐富的香料和異域食物是那個繁榮時代的常見之物。在這里,能看到數量最多的外國人,品嘗到花樣最多的異城食物,接觸到種類最多的宗教信仰。

520-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規模的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長安城的人口結構可能是最為復雜的。這里,既有皇帝和他的百官所組成的中央政府,有龐大的軍隊,有京城本地的居民,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士人與商賈,更有來自周邊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和形形色色的僧人、道士、傳教士。

521-長安文化昌盛,人文氛圍極為濃烈,煥發出無窮的魅力。 當時,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居住在長安。唐三彩制作精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唐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522-在唐代,馬匹深受人們喜愛,大明宮的廣場上會舉行舞馬表演,這里也是皇帝接受朝貢馬匹的地方。走在盛唐時期長安的街道上,異域習俗隨處可見。市場里的外國商人,廣場上精湛的表演,走在街道上的胡僧,宴會上的琵琶表演者,這些情景在當時都非常普遍。

523-對于長安的少年來說,那些肌膚如雪、高鼻深目的胡族女子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更何況,她們當壚販賣的還是當時中國比較稀罕的葡萄美酒, 而她們所擅長的胡旋舞,更具有中國傳統歌舞中所缺少的那種熱烈與奔放。事實上,正是那些膚色殊異、衣飾多彩、操著不同語言的外來人口,造就了長安城獨特的魅力,他們是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無論是在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領域,還是在服飾、游樂等社會風俗方面,盛唐長安都受到異域文化的巨大影響。唐朝,以寬廣的胸懷熱情歡迎各國文化。外來文化長驅直入,中外各種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相互激蕩。豐富多彩的文化,既豐富和滿足了長安居民的精神生活,更為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發展創造了良好契機。

524-長安對世界的包容可以通過它對宗教的包容體現出來。摩尼教、祆教、景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等外來宗教,在這里都能被接受,佛教更是在這里得到了繁榮發展。

525-2004年4月,西安傳來了一個令學界震驚的消息,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從民間征集到了一方珍貴的唐代墓志,也就是著名的《井真成墓志》。志文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第一句: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這個墓志,它的發現,首先它是第一次發現日本遣唐使有關文物。第二,日本國名出現在文物上,它是最早的。第三,它是我們研究中日古代文化文物交流,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

526-作為東方世界的文化中心,長安對東鄰島國日本的吸引力更是無與倫比,成千上萬的日本人終生孜孜以求,渴望能夠踏上中國的土地,能夠到長安去。他們把能到長空去留學、求法、觀光,親眼目睹大唐盛世的威儀,視為一生中最大的榮耀。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時日本至少曾派遣過19次遭唐使到中國。在《萬葉集》中,他們被稱為入唐使,其中有很多當時的日本名人。

527-隨著日本本身的發展,對唐朝了解的不斷地加深,遣唐使帶回去的就不光是制度,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唐朝的文化。唐朝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唐朝文化,還包括建筑和城市規劃。日本有兩座著名的城市,即平城京和平安京,完全仿照了長安城的布局。公元710年起,平城京被作為日本首都。這個矩形的城內,無論東西南北,每隔約五百米就有大路相通。皇城平城京的大門朱雀門,幾乎是直接仿照長安城大明宮的朱雀門建造的。

平安京是另一座仿照唐長安建造的城市,我們現在看到的平安京曾經是日本的千年首都。它始建于794年,建筑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和長安的布局很相似。

528-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幾乎與唐王朝同步興起。當這個新興王朝主動開啟了與唐朝友好往來后,唐蕃之間不僅成就了美好的愛情故事,唐王朝也把自己最先進的文化技術無私送給了這個友邦。

529-公元641年,大唐公主文成公主即將踏上遙遠的旅程,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她的嫁妝極為特殊,包括了布匹、紡織工具、農具、農作物種子、樂器、金銀器具、綾羅綢緞等等,而最重要的,還有大量的圖書典籍、天文歷算、醫方診斷療法等。

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西藏的嫁妝,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成果。文成公主的陪嫁隊伍也與眾不同,在隨行的六百多人中,包括了鐵匠、瓦匠、木匠、農藝師、釀酒師、廚師等能工巧匠和技術人員,文成公主的遠嫁對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此后的長安,大量的吐蕃貴族子弟聚集在這里,對唐朝各個方面進行深入學習,他們希望給吐番社會帶回新的風氣。

530-長安是如此的著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陸路到海上,各種膚色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在這里學習生活,進行商貿往來、文化交流、政治聯姻等等,以至于它成為了世界級的都城。

531-城市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雖然長安規模宏大,堅固無比,但是并沒有歷久長存。從9世紀到10世紀初,長安經歷了多次兵災戰火。公元904年,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的宮室、城垣與坊市受到極大破壞。經過這次浩劫,輝煌壯麗的長安城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原先面積達84平方公里的長安城縮小到了5.2平方公里,僅相當于原來的十六分之一。曾經煊赫三百年的世界都會,猶如一位英華逝去的壯士,烈士暮年,繁華盡落,僅剩下斷壁殘垣留與后人憑吊,追憶盛唐曾經的輝煌。

但是長安并沒有被世人遺忘,毀壞的城墻被重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在其遺址上拔地而起。現在,西安是中國西部一座活力無限的城市,它經濟繁榮,文化豐富多彩,古老的長安在新時代里重新煥發出了絢麗的光彩。夢回千年,昔日的強盛繁榮依舊清晰可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