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集:東京夢華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地發現了這艘已經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2007年,這艘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宋代商船被整體打撈上岸,考古專家們用了七年的時間,將沉船表面的淤泥,海砂,貝殼逐層清理,最終船艙內的六萬多件宋代瓷器得以重見天日,展現在世人面前,經過鑒定,這些瓷器主要有江西景德鎮窯系、浙江龍泉窯系福建德化窯系、福建閩清義窯系和福建磁灶窯系等五大名窯瓷器構成,這艘裝滿瓷器的船主人是誰,他來自哪里,去向何方,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風浪,最終沉沒海底,沒有人知道。不過在歷史學家看來,這樣的商船,只是宋朝時期駛向遠洋的眾多商船中的一艘,在當時宋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可以造成用于遠洋航行的木蘭舟。宋朝的海商將它們的商船開至南洋群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駛入孟加拉灣,經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在沿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原來由阿拉伯人控制航線的印度洋,在11至13世紀時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倉觀影里三光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是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繁榮的真實寫照。
泉州,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宋朝時期,在這里來來往往的外國客商絡繹不絕,以至于今天泉州仍有回半城,蒲半街的民諺,外國人被叫做番客,他們在這里經商、生活甚至安家落戶,養育子孫,直至終老。如今,廣州、泉州、杭州等地所保留下來的大量番客墓,是他們存在過的證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軍隊和遼、金、蒙古等國的戰事卻此起彼伏,從未停止,軍事上的潰敗使得宋朝的政權中心一再南移,直到崖山海戰直至滅亡,這樣一個戰事頻仍,動蕩不安的時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宋朝經商貿易,乃至安家落戶,這曾是后世人常常感到疑惑的問題,研究中國歷史的外國學者普遍認為,宋代中國是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是中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繁盛期,然而,在中國人自己書寫的歷史長卷中,宋朝卻始終擺脫不了積貧積弱的歷史印象,為什么會對宋朝有如此極端的兩種評價呢?
位于河南鞏義市的永安陵,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和母親杜氏的陵墓,公元976年,這是宋太祖趙匡胤成為皇帝后的第17個年頭,三月初九,趙匡胤從開封啟程,前往西京洛陽祭拜永安陵,隨后又到西京洛陽南郊舉行了祭天的儀式,一切事宜處理完畢,按照常理,皇帝應該返回都城。但是,趙匡胤在洛陽一住就是1個月,遲遲沒有返回東京的意思,事實上,在當時,趙匡胤巡幸西京的真正目的并不在祭祀,而是有著更為現實而急切的打算,那就是為遷都洛陽做實地考察,此時宋朝定都開封已經十七年,趙匡胤為什么突然想起了遷都的念頭呢。
在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擺動,長安和洛陽,以山為塞,以河為池,形勢險固,易守難攻,具有作為都城的地理優勢,而開封則地處平原,地勢坦蕩,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為了保衛都城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在都城駐守大批軍隊以防御敵人進攻,作為一個卓越的軍事指揮家,趙匡胤最大的擔憂就在于此,他向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解釋說,我想將都城西遷,沒有其他的原因,只不過是想憑借高山大河的險要地利來阻擋敵人,借此裁掉大量的軍隊,仿效周朝、漢朝的辦法來安定天下,然而,趙匡胤的想法卻遭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一方面,這些大臣多數早已在開封安家多年,遷都意味著家族的遷徙,另一方面,西京、洛陽歷經多年戰亂,早已面目全非,重建意味著巨大的花費和漫長的時間,此時的開封,歷經五代時期的梁、晉、漢、周四個政權的悉心經營,已經成為當時全國最繁華的都市,比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更具備一個帝都的風范。而更為重要的是,開封擁有著比洛陽和長安更為便捷的交通優勢。
程民生:它又是地處于中原,中原它就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它是東南西北交往,交流,一個中心地區。
李曉:所以開封由于有這個運河的便利,就有這樣一種經濟上的優勢,一種客觀的必然性,此其一,也就是在整個中國經濟版圖改變以后,定都開封有它的歷史必然性。
水路河道是東京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命脈,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貫穿整個東京汴梁,四條河流又經護城河相互溝通,交通運輸非常方便,各地的糧食和物資通過水路源源不斷的輸入城內,其中尤以汴河更為重要,它南與淮河、長江相連接,每年從江、淮、湖、浙運來的米達數百萬石,東南一帶的地方特產、奇珍異寶會由汴河運至京師,而京師也會將粟米、薪炭之類的物資運向外地,在當時,汴河不但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而且還是國家安全的紐帶,是趙宋王朝的生命線。
李曉:當時呀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后,他的很多手下將士以及他們的家屬都是居住在開封的,如果拋棄開封,而遷移到其他地方去,有可能在當時無論是這樣一些將士、百官,還有國計民生,可能都會帶來不小的負擔,因為,建設一個新的首都,在當時呀百年戰亂之后,那樣一個好大的工程,恐怕也是一度難以承擔的。
在大臣們的多次反對之下,宋太祖最終放棄了遷都的想法,你最終放棄了遷都的想法,但是他同時表現出了自己的擔憂,他向身邊的侍從說,如果繼續定都開封,恐怕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就要因此消耗殆盡了,那么,他擔心的到底是什么呢。
程民生:開封是一個平原,沒有山河天險,那么在冷兵器時代呢,這是一個很難防守的地方,你這就需要這全靠什么了,全靠人力,全靠軍隊,以兵為險了。
無論如何,趙匡胤的這種妥協對于開封來說,是福音,是機遇,由此這座城市走向了空前的繁榮和鼎盛,但這也同時為宋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病根。今天的開封早已不是歷史上所記載的那個汴京開封,歷史上記載的汴京開封早已隨著黃河的數次泛濫,被泥沙深埋于地下。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開封市博物館聯合組成的開封宋城考古隊,進行了多次調查、鉆探和發掘,初步揭示出東京城遺址的面貌。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是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都市,在這座城市里,生活著100多萬人口,不過當時的城市到底如何布局,城里住著哪些人,人們如何在這座城市生活,今天,只能通過一本書和一幅畫來將它復原。
公元1103年,崇寧癸未,少年孟元老跟隨上任的父親來到開封,住在開封西城,孟元老在開封度過了23年,開封的風土人情,在他的記憶中留下過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金滅北宋以后,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他仍然清晰的記得故都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筑的方位,仿佛他從來不曾離開過,他將自己在開封的見聞寫進東京夢華錄一書,以寄托自己對汴京這座城市的深深的懷念,而與孟元老同一時期生活在汴京的一位畫家,則用一幅不朽畫卷表達了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他叫張哲端,山東諸城人,早年在開封游學,后來開始學習繪畫,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藝得到了徽宗趙佶的賞識,由此得以進入翰林畫院,張擇端決心畫出一幅反映開封全貌的畫獻給皇帝,他并沒有像其他畫家一樣,住進翰林畫院,而是在開封郊外租了房子,他用四年時間觀察開封這座城,觀察城中的每一個人,最終畫出一幅傳世杰作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成為今天的人們研究當時汴京社會生活的重要線索。
北宋的東京開封,有皇城、內城、外城三重宮墻,皇城居城市中心,內城圍繞皇城四周,最外圍是外城,又叫羅城,周長約29公里,羅城東、西、南三面均有三門,北面有四門,此外還有專供河流通過的水門十座,在當時,開封內城寸土寸金,除了皇親國戚和極少數巨富財閥外,大多數官員和平民都居住在外城。每日五更之前,整座開封城漸漸醒來,人們或上朝或趕集,忙碌的一天開始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是一個包容度很高的城市,各行各業的人都極度敬業,諸行白戶,衣裝各有本色,人們可以通過每個人的著裝就知道他們所從事的職業,甚至賣藥賣卦和乞丐都不例外,這樣的描述同樣可以在清明上河圖中得到印證。今天,我們用電腦技術復活了這幅幾百年前的古畫,生動的復原了昔日東京汴梁的繁華景象。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開封,城樓高大巍峨,街市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觀令人目不暇接,羅錦匹帛,香火紙馬,醫藥門診,看相算命等五行八作,都忙中有序,行人摩肩接踵,往來絡繹不絕,士紳、官吏、商賈、小販,僧人,富家子弟,行乞老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一目了然。蘇東坡在開封住過將近十年,公元1083年2月3日,當他身處黃州時,仍然記得開封城夜市通明的燈火,他寫道,蠶市光陰非故國,馬行燈火記當年,馬行街長達數十里,街上遍布鋪席商店,是宋朝城市的常態,然而這對于宋以前的古人來說這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李曉:到了北宋,尤其是隨著當時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就使得城市面貌呈現了一種新的格局,坊市制度被徹底打破,居民可以臨街開門、設店,就連一些交通要道都開設了店鋪,所以呢這就使得整個城市里面,市場交換、商品貿易翻開了新的一頁。
北宋時期,當時的東京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面街而居,將工商經營擴大到全城的各個角落,宋代是商人的黃金時代,商業的浪潮席卷全國,社會各階層都有人加入經商的行列,就連僧人、道士也卷入到商業潮流中,東京汴梁的大相國寺,曾是京師最繁華的貿易市場,一些大商人憑借資本的力量和個人能力可以染指更高的社會地位。商品經濟的繁榮,催生了富裕繁華的城市,也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宋仁宗、神宗時期,東京汴梁出現了專供平民娛樂休閑的場所-瓦舍。
李曉:為什么叫瓦子呢,瓦就是磚瓦的瓦,根據宋朝人的記載,之所以叫瓦子,原因就在于它的人員聚合像瓦片一樣,來則瓦合,去則瓦解,容易聚,也容易散,它是一種人員流動性非常大,速度非常之快這樣的一個聚合場所。
河南開封,這座按照清明上河圖1:1的比例還原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每天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游客,宋代的民俗文化表演,分散在園區各處,為我們展示了千年以前北宋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生活,每個瓦舍有數量不等的專供表演的勾欄,內設戲臺、后臺、觀眾席等,表演的內容包括說書、小唱、雜劇、皮影,散樂、舞蹈、雜技等等。東京的東角樓一帶是瓦舍、勾欄最集中的,其中大小勾欄50多座,最大的可容數千人,這些場所既是娛樂中心又是商業中心,藝人的表演都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娛樂業已經發展成為東京的一項支柱性產業。這樣深厚的城市氛圍和商業氣息,自然吸引了眾多人氣,開封最盛時人口為150萬左右,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吸引了當時世界關注的目光,四夷朝貢,曾無虛歲,高麗、印度、越南、日本和東南亞等地的外交使節,客商和留學生源源不斷地來到開封,還有上百名猶太人遷徙而來,融入東京汴梁的市井生活。
程民生:我們知道猶太民族是最難同化的一支民族,所以說在世界文明史上唯有宋代,來到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被同化了,所以它的這個文化價值是非常高的,到現在開封還有不少的猶太人的后裔居住。
汴京富麗天下無,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東京開封足以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流連忘返,而奪取這座城市也就成了其他政權的不知疲倦的野心。公元1125年,金朝軍隊兵臨城下,在反復的進攻與求和之后,開封城里的大宋子民迎來了他們最屈辱的一天,1126年4月初一日,金朝的軍隊滿載著他們從開封搜刮的各種奇珍異寶,并將大批官吏、工匠、倡優等帶回他們北方的都城,北宋府庫多年的積蓄被洗劫一空,此后的開封為金朝所占領,經濟衰落,人口減少,工商業蕭條,再也不能恢復昔日的繁盛了,一座城市就此衰落,另一座城市卻由此崛起。
宋室南渡后,定都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此后的170多年,杭州成為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275年,一個21歲的意大利年輕人和他的父親來到元朝的上都,向忽必烈獻上教皇的信件,他就是馬可波羅,他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這個年輕人驚嘆不已,在馬可波羅游記的描述中,杭州是當時世界上最美麗、最繁華的城市,今天的杭州是一座高度發展的現代化城市,作為南宋舊日都城的遺跡已經難得一見。然而,800多年前的歷史影響卻早已滲透進每一個杭州人的生活細節之中。800多年前,北宋滅亡,宋王朝政權南遷至此,北方大批人口流于杭州,這些北方移民中,除了皇室貴族、官宦富紳之外,還有大批從事農業、手工業、商業、飲食服務等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他們定居杭州,將東京汴梁的商業氣息和生活方式融入這座城市。
南宋統治者清全國之力,精心從事臨安的城市建設,使杭州進入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臨安城,南倚鳳凰山,西鄰西湖,北部、東部為平原,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南宋的宮殿位于南部的鳳凰山,整座城市街區在北,形成了南宮北市的格局。自宮殿北門向北延伸的御街貫穿全程,是全城最繁華的區域,域街全長約十里,從合寧門外至景陵宮前,一路店肆商鋪,林立櫛比,御街南段緊鄰皇宮,是朝廷中樞機關所在地,和皇親國戚、文武重臣集中居住的區域,因而這一段的商鋪多以經營高端商品為主,御街中段為中心綜合商業區,同時還有若干行業,諸行百市,大小店鋪,樣樣齊全,凡衣食住行與生活富足所需,在這里都能得到滿足,各種名店、老店多達120多家,御街北段是與文化娛樂相結合的特色階段,臨安最大的娛樂中心,北瓦就在這里,北瓦共有勾欄13座,日夜表演雜劇、傀儡戲,雜技,影戲,說書等,每一天有數千市民在北瓦游樂休閑。
李曉:到了南宋的時候,有一些勾欄瓦舍里面的一些明星式演員,甚至被皇帝招進宮,為皇帝為宮廷的貴族進行演出,也就是說它里面的很多的藝術形式,真可以說是雅俗共賞,首先是面對下里巴人的普通大眾,同時呢也受到了當時,所謂陽春白雪的那些皇家貴族們的欣賞,這在整個中國的城市發展史上,那種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上都是可以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
朝廷的貢院也設在御街北段附近,是舉行科舉考試的中心場所,每逢科考,成千上萬的舉子在此云集,參加考試,受其影響,蓬橋一帶成了臨安最大的書市,南宋的商業和手工業相比,比北宋時期進一步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僅西湖老人繁盛錄中粗略的記載就有414行,貨品種類之齊全,工藝之精良,都遠勝前代,其中官營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北武陵坊、招賢坊一帶,私營手工業則遍布全城,前店后作,亦工亦商的經營模式普遍盛行。
李曉:杭州之所以在我們現在,有一種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這種說法,當然這種說法也是由來已久,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這個唐宋時期,尤其在宋代整個江浙這一帶經濟的空前發展,由于這一帶的這個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有商業貿易的發展,也就使得這些城市呈現一些這個非常繁榮的景象和一種在周邊地區呀,一種非常強大的一種輻射帶動作用。
這是坐落于西湖岸邊的樓外樓酒店,在此工作20多年的廚師長杜云濤親自下廚,為我們烹飪了一道始創于南宋的杭幫名菜-宋嫂魚羹。
杜云濤:相傳是這樣的,趙構皇帝微服私訪,來西湖泛舟的時候,品嘗到了那個宋嫂所做的宋嫂魚羮,這個時候呢,就是皇帝吃了以后大加贊賞,還賞賜了她一些金銀錦帛,所以當地的官僚知道了這個事情以后,皇帝都吃的這么喜歡,所以爭相地品嘗了這道美味羹肴,所以當時的時候,形成了一種大家都吃宋嫂魚羮的這種氛圍,所以這道菜那時候非常有名,通過這么多年傳承下來了以后,我們也作為一個歷史的一個名菜,所以加加以提煉和改進,形成了這道樓外樓的看家之菜宋嫂魚羮。
宋朝時期,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大為減弱,農民不再是地主的私屬,而是租佃契約關系,契約期滿有退佃起移的自由,不少農民往往忙時耕作,閑時經商。與此同時,手工業也由原來帶有強制性的指派和勞役制被招募制取代,工匠主和工匠的關系是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工匠的報酬按照生產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來計算,工匠所受的人身束縛已經大大松弛,這些工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處于農閑期的農民,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使他們有剩余時間參與手工業和商業,一些農民干脆脫離農業生產,來到城市、礦山、茶園、鹽場或獨立經營,或往來販貨于城鄉之間。宋朝時期,山西、河北、陜西等地的煤炭采掘業相當發達,隨著煤炭規模開采和工業利用,包括冶金、陶瓷、井鹽、編織等手工業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態勢。
程民生:這冶礦里面吧,突出的是煤礦的開采,煤礦開始大規模開采了,而且是大規模的用于冶煉,那么應用于冶煉的話呢,那就是這一個冶煉業也就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李曉:根據蘇東坡這些人的記載,在徐州這些地方,用煤做這個燃料比傳統的木木炭來煉鐵,無論是柔軟度還是鋒利程度要高得多,這我們知道,煤鐵的革命拉開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序幕,而我們中國在這個時候,可以說,也翻開了這樣一頁。
除了像東京、臨安這樣的大都市之外,其他城市的人口規模也迅速增大,北宋元豐年間,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40多個,崇寧年間上升到五十多個。13世紀,世界除中國以外,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巴格達,城市人口規模在三十至五十萬之間,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歐洲十四世紀的倫敦只有四萬人,巴黎有六萬人,由此可見宋代城市的繁榮。宋代將城市中心的非農業人口,房郭戶單獨作為法定戶口列籍定等,并將這一部分人的賦稅與農業稅區分開來,由此,市民階層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登上歷史舞臺。
李曉:兩宋時期啊,城市規模,不光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整個世界是歷史上,當時可以說也是非常的壯觀,你比如說北宋的首都開封,它的這個人口數呀,根據后來史學家的研究,有的認為甚至多達150萬之多,但是現在多數學者,認為100萬上下應該是問題不大的,那么這么大的一種城市規模。這在當時世界上可以說是罕有其比。
與此同時,中小市鎮及農村集市貿易也日漸繁盛,城市近郊的新型商業區-草市,紛紛涌現,其貿易興盛程度不亞于內層,不少中小市鎮的稅收收入甚至超過了所屬州縣治所。
李曉:在北宋的時候,商稅的收入大體上占了北宋時期,貨幣財政收入,少的時候是17%吧,多的時候,甚至有個別年份到了百分之四五十。
然而,對于處于頻繁動蕩之中,又身患冗兵、冗官、冗費三大痼疾的宋朝政府來說,這樣的稅收成績卻不過是杯水車薪,遠遠應付不了龐大的財政開支,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政府最終成為宋朝最大的商人,宋朝建立了極為嚴密而完備的專賣制度,不僅將鹽、鐵、酒、酒茶、礬等列入國家專賣,政府嚴格控制專賣品的私售,對允許販賣的專賣品也實行嚴格管理,商人須持有禁榷機構給發的交引導制定地點取貨,政府對價格也進行嚴格的限制,專賣制度給政府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卻嚴重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在四川地區,北宋政府設立了博買務,壟斷了布匹貿易,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豪強大地主則趁機釋賤販貴、投機倒把、敲剝百姓,從中漁利,致使貧困農民喪失家業田產,小商販被迫失業,家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北宋政府還把茶葉劃入專賣,對茶農低價購茶,高價賣米,使大批茶農紛紛破產,生路斷絕。
公元993年,四川一帶大旱,造成大饑荒,在天災人禍的脅迫下,一場農民起義爆發了,王小波在青城縣發動農民起義,提出均貧富的主張,這場起義得到四川地區上萬名貧困農民的響應,而這次起義導致四川地區鑄幣暫停,而原本錢幣短缺的四川地區流通出現重大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應運而生,宋朝時期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貨幣流通量劇增,北宋中期之后,每年的鑄幣量就要超過唐朝幾十年的鑄幣量之和,盡管如此,錢幣仍然是跟不上商品流通的速度。錢幣不夠用,尤其以四川地區最為嚴重,宋朝的錢幣,主要有銅、鐵兩種,四川地區銅少鐵多,歷來鐵錢鑄量較多,鐵錢比銅錢更加笨重,對商品交易極為不便。
程民生:你去買一支毛筆,十文銅錢,那你就得拿100文鐵錢,因為鐵本身的價格低,嗎,它就是干這個它本身的價格來做標準的,這樣的話那就非常不方便買東西了,非常不方便是吧,你要是你要是上街上買大宗的東西,你得背多少的鐵錢,得用車推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最早在四川出現了紙幣。
北宋初年,在成都地區出現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紙圈稱為交子,交子起初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的信用票據,經過逐步發展漸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成為真正的紙幣。公元1023年,政府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由官方主持交子發行,這種官交子即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
李曉:交子之所以穩定,和它采用銅錢做本位,鐵錢做本位有直接的關系,那就是有多少儲備金,就發行多少紙幣,但是到了北宋中后期,到了宋徽宗,由蔡京來主持,進行這個國家經濟體制的一些變革的時候,就把紙幣作為一種斂財的手段。而不用用銅錢,鐵錢作為這個準備金,就大量發行。
南宋初年,先后發行過,見錢關子,交子,公據關子等信用票據,但沒有廣泛流通,南宋發行量最多的紙幣被叫做會子,因主要形用于東南地區,故又稱東南會子。公元1160年,臨安太守錢端禮將原由富戶主持的便錢會子收歸官辦,允許會子與銅錢并行,除去東南會子外,南宋紙幣,還有四川的川引,兩淮的淮交,湖北的湖會等,各自在特定地區流通使用,會子起初不里稅界,不定界額,很快出現膨脹貶值的現象。
李曉:那這樣一來,它在民間使用的信用就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所以后來交子之所以不被使用了,其實不是交子不會使用,而是它改換了新的名目也,它被錢引,被南宋的會子、關子等等這樣一些新名目的紙幣所取代了,當然交子本身之所以被這些取代,也和它自身由于這種濫發濫用,缺乏信用保障機制,導致它的嚴重貶值有很大關系。
公元1168年,政府規定,會子以三年為一界,每界以1000萬貫為額嗎,隨界造新換舊,但由于財政困難,南宋君臣不久便破壞了自己制定的兌界和界額,導致會子惡性膨脹,難以保持貨幣職能。無論是交子、錢引、還是會子,最終都難免淪為政府斂財的工具,必然出現濫發濫用,面臨隨時夭折的窘境,而即便如此,南宋政府仍然無法擺脫積貧積弱的歷史命運,那么宋朝政府聚斂的財富最終流向了哪里呢。
李曉:國家財政長期以來入不敷出,很少有這種日子過起來比較寬松的時候,那么這個對外戰爭了,尤其是對于北方幾個游牧民族政權,遼、西夏、金,包括蒙古,雙方的較量的戰爭,很少有得勝的記錄。
程民生:宋人就說軍無餉,兵不往,軍無財,兵不來,沒錢什么事干不成,說財政緊張,緊張就緊張在軍費上。
宋朝319年的歷史,既是一部蓬勃發展的經濟史,也是與遼、金、蒙元等政權不斷交戰,并且節節敗退的戰爭史,軍隊職業化造成了龐大的財政開支,從而引發了所入雖多,國用日匱的財政危機,也必然導致宋朝政府采取各種手段進行強制性盤剝,大量養兵,官僚機構臃腫不堪,再加上每年貢獻給遼、西夏、金的巨額歲幣,政府將自身變成了最大的商人,通過商業手段來牟利,導致官營經濟的膨脹,最終危害經濟的發展,盡管宋朝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勉,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與繁華盛世,但卻在自身體制的缺陷中陷入無謂的消耗,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最終只能走向滅亡。兩宋向比較,南宋的三冗問題不像北宋那么嚴重,但統治集團的腐朽程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兩個王朝的結局完全一樣,曾經的繁華最終都化為輕煙浮塵,消失在歷史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