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在生活中相處總會有小摩擦,更別說小孩子之間。
在朋友圈中經常看到這個話題: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或者欺負別的孩子,有些父母選擇忽視,覺得這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孩子可以處理好;有些家長教育自己孩子忍讓和寬容…家長應該怎么做?
◆◆ ◆
受欺負
1.弄清事實的真相
第一步:弄清楚發生什么事情,傾聽雙方孩子說事情經過。請孩子一個一個說,客觀了解情況,對不會完整表達的小齡孩子,由家長描述,然后問孩子“是不是這樣”,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要保持冷靜,學會分析,主要分析,孩子講的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你的孩子在事件中占了幾分對,錯了幾分。
2.站在孩子的角度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被打以后的心情和感受,并積極地回應你聽到他表達不滿情緒時的感受,在孩子被打以后,不要沖動的替孩子做任何決定,不妨先靜下來聽聽孩子是怎么想的。在孩子說出來自己的想法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接下來的解決方法。
3.懂得謙讓并不等于忍讓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教育孩子懂得謙讓是對的,但讓孩子違背自己的意愿、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忍讓,這不是謙讓了。當孩子已經無法忍讓大聲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需求時:“他總打我,我就要打他!”這時,我們要蹲下來跟他好好的溝通了,溝通他的感受、想法還有他的情緒,是生氣還是委屈。溝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謙讓并不等于忍讓。
4.及時和打人的孩子溝通
自己的孩子要引導,打人的孩子也需要正確地引導和溝通。如引導喜歡動手的那個孩子,當打人的孩子伸出手時,你可以在旁邊說:“寶貝要和哥哥做好朋友!”如果這個小朋友還是經常打人,首先要讓自己的孩子遠離這樣的小朋友,以免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也不妨去找小朋友的家長做一個有效的溝通,畢竟打人不是好習慣,還是需要家長進行管教的。
◆◆ ◆
欺負別的孩子
1.不滿3歲的寶寶打人原因分析
需要爸媽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打人往往是沒有惡意的,是無意識的。在這個過程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弱,用“打”來引起關注,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父母嬌慣孩子,形成了習慣。
解決方法:關心孩子的的病痛,疲倦,饑餓,盡量替他解決好;鼓勵孩子說出打人的原因,同時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媽媽愛你,你是一個好孩子,但這種行為不好,媽媽希望你做得更好。”幫助孩子提高自信,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這就好了。
2.有欺負行為的孩子大多來源于“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
“絕對權威”型的父母往往過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的情緒。這種缺乏溫暖的家庭,以及對孩子缺乏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督的行為,都可能造成孩子以后的高攻擊性。
“過度溺愛”型父母溺愛甚至縱容孩子,放棄對孩子的限制,使孩子的利己主義思想滋長,一旦他們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大鬧,以反抗來達到目的,表現出任性、蠻橫、不講理,逐漸發展為欺負他人。
解決方法:
1.父母應該表明態度、注意自身的言行
家長對待孩子欺負人的行為需要持明確的反對態度。不應給孩子“欺負人是對的”的暗示。
生活中,有些家庭夫妻爭吵,相互謾罵,甚至大打出手,這些都是孩子最直接的負面教材。有的家長習慣于用暴力的方式懲罰孩子,這會讓孩子模仿大人,認為打人是一種權利的象征,一種解決問題的好途徑。
3.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父母應讓孩子對自己欺負他人的行為感到不安,同時培養他們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設身處地體會被欺負者的苦痛,認識到欺負他人的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學會對這種行為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從而有效地減少孩子欺負他人的行為。
4.利用“榜樣示范法”減少孩子的欺負行為
研究表明,一部分有欺負行為的兒童之所以欺負別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沒有其他解決沖突的方法。所以,把有欺負行為的兒童放在團結友愛、文明禮貌的同伴群體之中,當兒童看到榜樣采取非攻擊的方式能妥善解決沖突時,將有利于糾正他們對欺負行為的認識。
5.利用“冷處理”法
對有些孩子來說,他欺負別人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成人對他的關注。如果大人們對他的欺負行為大聲訓斥,反而正中他的下懷,起到了強化作用。
家長可以對弱小一方表示明顯的關心、同情,對欺負者則不予理睬,使他的表現欲望無法得到滿足。這對有欺負行為的幼兒也是一種特別敏感的懲罰方式。
注:本文由每周微課編輯整理自網絡,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