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位于巴東,蜀人則為四川人。提到四川人、重慶人,我們就會想到辣椒,辣椒這種食材對川蜀人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實茶在巴蜀人的生活中,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四川人的飲食文化傳承到今天,一直沒有丟棄的便是茶和花椒,四川也有麻椒,麻椒比花椒更麻,麻椒的味覺刺激更爽快。
巴蜀人愛吃火鍋,一定程度上促成形成當地人朋友有、兩肋插刀的鮮明性格特征。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不很長,光靠辣椒促成性格特征是不夠的,辣椒傳入中國之前,四川菜是官府菜。如果我們有幸能嘗到四川官府菜的話,芙蓉雞片就是其中一種,它一點都不辣,東坡肘子也是一味,它也是完全不辣。因此我認為,飲食習慣才對川人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川人的飲食習慣包括,飲茶和食辣。茶所形成的四川飲食文化,則為袍哥人家的文化。看過電影《傻兒師長》人都會記得傻兒的一句話“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四川人性情忠勇耿直,仁義厚道,關鍵時刻總能表現出義字為先。電影《瘋狂的石頭》里也出現過這句話,意思也是為朋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四川人喜愛炒清茶,它與普洱龍井鐵觀音碧螺春不同,它是經過簡單的輕發酵再脫水,這款茶最有特點的是,它能提供飲茶者經久不息的回甘的青草味,很多四川人到了其他地方,你請他們喝再好的茶,他都早喝一回炒青。四川人的這種飲茶方式,對川蜀人性格影響很大,它體現在川蜀人很重感情的一面。我們也可以在日常交往、觀察方面或者閱讀中發現,川蜀人很重感情,很仗義。
四川、重慶人,所形成的火爆脾氣肯定與愛吃辣椒有關。說到此,我們還得提及四川人另一個飲食習慣,喜愛吃下水,下水便是豬、雞、鵝的內臟,四川人對于處理下水有著超高的技藝,四川人善于用辣椒,因此對動物內臟的處理恰到好處,川人沒有辣椒,也能對內臟的處理地非常美味,這都源自四川、重慶人悠久的下水處理歷史。巴蜀人能用簡單的飲食成就出自己成長延續所需要的物質,而且品嘗內臟也需要一定的膽量和勇敢精神,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也就成了四川、重慶人的特點。
另外一個要說的,就是巴蜀人的臘肉,臘肉形成的歷史非常長久,直到今天他們的制作方法依然沒變,制作煙熏肉需要新鮮的松枝形成的煙霧來熏制,臘味意味著把一種美味封閉、寄托在這種食材上,所以這種用這種寄托方式表達自己審美、情感需求,也是重慶四川人很大的特點。在制作煙熏肉的過程中,當地人對外部條件也有很好地利用,比如馬尾松的松枝,廚房中煙熏火燎的氛圍,還有品嘗臘肉時用的白米飯,都是直指人心的感動。
舌尖上的巴蜀,留住了內心中的感動。在此,我們再次向川味致敬,向川人致敬。
部分借鑒于陳立老師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