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位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孩子哭鬧,也許是要一個愛的證明》。然后留言給我分享了她如何去看見孩子的過程。
某天,她下班回家。兒子當時正在和保姆一起玩,看到媽媽回來就很高興,她抱了抱孩子,還陪孩子在客廳玩了一會。然后想起下班的時候收到快遞取件碼短信,樓下的快遞還存放在快遞智能柜里沒拿,于是,她又跑下去取件。
來回不過幾分鐘時間,回到家門口時候聽到兒子哇哇大哭。她趕緊進屋把孩子抱在懷里,陪著孩子。問保姆,保姆也不知道發生什么事情,說是她離開后,沒一會孩子就開始哭了,然后越哭越大聲,完全止不住。
她繼續抱著孩子,希望可以緩和孩子的情緒。
“我不喜歡媽媽了…”孩子一邊哭一邊對她說。
“媽媽愛你,媽媽喜歡你…”她繼續嘗試接納孩子的情緒。
“寶貝,是因為媽媽離開了嗎?媽媽下去拿快遞了,你看現在媽媽不是回來了嗎?”她也嘗試著和孩子解釋。但孩子依然在哭。
她繼續陪伴著孩子,孩子情緒稍好了一些。同時,她也繼續去了解孩子情緒的來源和想法。
“寶貝,是不是因為媽媽離開的時候,沒有和你說就走開了,你以為媽媽不見了是嗎?”
“是…”孩子哽咽著說,“我不要媽媽不見了…”
到這里時候,孩子又大哭了一下。但,這應該是重點了。她一邊陪著孩子,一邊撫摸著孩子的后背。孩子漸漸的停止了哭聲。
這位朋友說,換作以前,她總是會按成人的想法,不就走開一下嗎,哪那么多事整呢!最后往往是孩子苦累了,又或是其他的方式哄孩子。但這次,她是真正嘗試到看見了孩子的狀態,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也幫孩子把他不能描述的情感表達出來了。
看見孩子,是養育孩子最好的套路。
(02)
孩子渴望父母的看見,戀人渴望彼此的看見,但生活中,我們往往視而不見。
有位朋友說,昨天和老公吵架了。吵架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老公回到家就一直捧著iPad玩游戲,沒有理她,也沒有照料孩子。
也不是第一次因為這個事情吵架了。只是,昨天晚上,孩子吵著想要拿iPad來玩,老公被孩子鬧得心煩意亂,就讓孩子來找她要手機。想著平時都是自己帶孩子,老公卻在那里逍遙自在。一怒之下,把老公的iPad給砸了,老公也把她的手機給扔了,這是他們結婚四年來最大的一次爭吵。
以前每次和老公聊天的時候,老公總是一邊玩著手機或者電腦,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話。每次這樣的時候,這位朋友總是很失落,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失落些什么?直到看到《孩子哭鬧,也許是要一個愛的證明》這篇文章的時候,朋友說她竟然忍不住的哭了。她說,“原來,我一直想要一個愛的證明,我也渴望著被我的父母看見,被我的丈夫看見。”
這次會對老公有那么大的憤怒,是因為,一直都沒有被看見。但這幾年來,自己卻早已耗盡了對生活的熱情。
憤怒,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愛。 我們每個人內在的孩子,都渴望被看見,因為看見,才有鏈接,才有愛。恨,是因為愛而不能。
(03)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在小區散步時候看到的一個畫面。
一位媽媽帶著她的女兒在小區里面散步。
“媽媽,媽媽,你看呀!”一個小女孩跟在她媽媽身后喊著。
“噢”。女孩的媽媽簡單的回應了一句。
“媽媽,為什么這個水池的水干了?”
“媽媽,媽媽...”
女孩一直在叫媽媽,她想和媽媽分享她發現的東西,她想媽媽能夠注意到。那位媽媽一直在聚精會神的盯著手機屏幕,漫步的走在前面,最多也是簡單的回應孩子一句。
小女孩一開始的聲音是興奮的,慢慢的,音調降了,再慢慢地,小女孩不再叫媽媽,她在地上揀了一根樹枝,拿著樹枝跟著媽媽身后,沒再說一句話了。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04)
自體心理學關于客體情緒經驗中說到,當人在不能被很好回應的環境中,那即是精神之死亡或者停滯之地。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的是一種被理解和看見的情感。
我們成年人也很經常能夠感覺到,如果沒有被對方看見,自己的情緒難免失落,甚至起伏。就好比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想象下,如果你在和你的伴侶互動中,對方玩著手機電腦,有一搭沒一搭的回應著你,你的感受會如何?
成人如此,兒童尤甚。
《自體心理學的理論》中提到一個故事:五歲的男孩邁克,在幼兒園學溜冰遇到了挫折,他仍然堅持不懈的在努力。但回到家后,卻情緒低落。他的媽媽積極的回應他:你以前做得很好,這次不好,可能是什么原因呢?邁克眼淚汪汪地說:你們沒在那兒看著我。
我們都渴望被看見,我們卻常常視而不見。
這個假期,放下手機,放下不是特別緊要的工作,放出時間,好好陪陪渴望被你看見的人。
看見,就是愛。
原創文字/不懂點心理
作者:在天,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