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英國知名記者和播音員馬修·賽義德的經典著作。1999年以來他在倫敦《泰晤士報》擔任專欄作家,除此之外,他還經常為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臺和電視評論節目撰寫稿件。
在這本書中,賽義德提出了一個很特別的觀點,那就是——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失敗和勇于承認失敗的態度。然而,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深陷在失敗中無法自拔。失敗阻礙了人們進步和創新的腳步,有時候還會損害我們的事業和家庭生活。實際上,我們很少有人會承認自己的失敗,而且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失敗中得到經驗。在本書中,賽義德把自己的經歷和成功人士的故事分享給了大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如何用黑盒子思維實現成功的。
一、不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就永遠無法獲得成功
你知道谷歌和喬丹有什么共同之處嗎?你可能沒有發現,其實他們都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每個人都經歷過失敗,它可以是一場輸掉的足球賽,也可能是一次糟糕的工作面試或者一次不及格的考試。但是,在像醫生這樣的行業中,可能一個小小的差錯就能決定生死。
英國審計署2005年公開了一份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英國每年平均有三萬四千人死于人為事故。而另一份報告顯示,在英國有10%的病人因為人為醫療事故致死或者致殘。這個比例在法國甚至更高,幾乎能達到14%。
有人會說這和醫療設備、醫療條件有關,但事實證明,在許多醫院中發生的醫療事故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就是說,如果醫生能在每次事故以后都仔細地研究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把經驗教訓分享給其他人,那么同類醫療事故完全可以有效地避免。這聽起來容易,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里,同類事故頻頻發生。
二、提升你的每一份工作任務的質量,最終將會帶來質的飛躍
賽義德介紹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邊際增益。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工作任務和表現分成一個個小部分,然后每次能把每個小部分都提升百分之一,那么你要做的這件事整體就會產生質的飛越。
英國職業自行車界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叫布雷斯福德,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個傳奇。1997年,布雷斯福德作為顧問加入了英國場地自行車賽事。2000年,他幫助英國贏得了第一個計時賽的奧運金牌。2004年,布雷斯福德又被任命為英國車隊的指導員,一年以后,他帶領英國隊贏得了兩枚奧運金牌。2008年,他們穿歷史地斬獲了八枚金牌,到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英國隊又繼續囊獲八枚金牌。
布雷斯福德說:“這都是邊際增益的作用。當你把一個大的目標分成一個個小部分,你需要做的只是把每一個小部分提高,當你把每個小部分拼起來的時候,你就會收獲一個質的飛躍啦。”
首先,你需要做的是讓你自己和你的團隊充分理解這個概念,這樣才能在做事的時候迅速反應。如果團隊中有很多個成員,那么邊際增益的作用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更能使整個團隊齊心協力。
接下來你需要制定一個完整的計劃。你需要列出可能對你的工作或任務產生影響的所有因素,比如說你的技術能力,或者你的創新能力,你所在的大環境是否給與你精神上的支持。通過列出這些因素,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達到成功需要完成的步驟。接下來,你需要決定在哪些因素上提升1%。如果你能在每天的工作中都使用它,效果將更加明顯。
三、避免閉路思維,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除了“邊際增益”這個概念之外,賽義德還重新定義了“閉路”這個詞。“閉路”和“開路”在工程領域有著特殊的含義。“閉路思維”是指因錯誤或者誤解的信息導致失敗,讓你在成功的道路上難有進展。但是在開路思維中,因為及時、準確地收到反饋,分析錯誤并且吸取經驗,一個失敗的經歷反而會帶來提升。
古希臘著名醫學家蓋倫一直被我們稱為醫學界的拓荒者。他曾經堅持使用放血療法,而且對外界大肆宣稱,放血療法是萬能的。
在很多情況下,放血療法都是無用的,甚至是對人身體極度有害。只是聽蓋倫說這是萬能療法,大家就開始競相效仿了,他們根本沒對這種治療進行反復的試驗論證,就開始在病人身上嘗試。如果病人康復了,醫生會說萬能的放血療法救了他,如果病人死了,醫生就會解釋說,他一定病入膏肓了,就連放血療法都救不了他啊!像這樣的情況,就屬于典型的閉路思維。
那我們該如何打破消極的閉路思維呢?
首先,家長和孩子都應該轉變對待考試和成績的態度。拿到好成績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理解這次考試中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并認真地歸納總結,避免在之后的考試中再犯同樣的錯誤。作為家長,下一次當你看到了孩子的成績單,除了表揚和激勵的話,試著提醒孩子:“別忘了回過頭看看這次考試你哪里做的不好”。從錯誤中學到經驗才能指引你走向下一個成功。
四、過多的責備只會成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絆腳石
一般說來,失敗會給人造成很深的負面影響,再加上來自別人的評價,這種羞愧感會愈發強烈。其實,對失敗的反應并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而是受到極大的文化和心理的影響。羞恥感最嚴重的國家可能當屬日本了,因為復雜的社會、歷史和經濟原因,失敗這個詞在日本會被打上恥辱的烙印。最常見的情況是, 如果你搞砸了一件事情,那么你和你的家庭都會因此而蒙羞。在這里,人們并不把失敗看作一個學習的機會,而是一個證實你無能的標志。在商業中的失敗帶來的譴責與羞愧更是常事。因為害怕失敗,害怕羞恥,所以日本人才不會輕易選擇創業。
過多的責備只會成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絆腳石。
五、你聽說過“貝克漢姆效應”嗎?再努力一次,或許就會成功。
作為英格蘭最出色的球員之一,大衛貝克漢姆保持著代表英格蘭隊出場115次的記錄。他作為英格蘭隊隊長6年,參加了一共59場比賽,其中包括三屆世界杯。作為這樣一名出色的球員,人們往往會說他是因為天生有踢足球的天賦,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賽義德將帶你回到貝克漢姆的童年,看看他是如何走上足球這個領域的。
貝克漢姆住在倫敦東部,從六歲開始,他每天下午在自家后院練習踢足球,雖然當時家里的后院很小,但是對一個小男孩獨自練習顛球是足夠了。貝克漢姆最初的練習就是從顛球開始的,起初,小貝克漢姆表現平平,他每次只能顛5、6下,之后球就會脫離他的控制。雖然如此,貝克漢姆依然熱情高漲,每天下午放學回家以后就開始練習,球掉了,撿起來,再做一次,接著又掉了,又撿球,如此循環。
慢慢地,貝克漢姆顛球的次數越來越多。半年之后,他能成功連續顛球50次。又過了半年,他已經可以做到200次。當他9歲的時候,他創下了自己新的記錄:用時15分鐘,顛球次數達到2003次。如果不是因為腿部肌肉疼痛難忍,這個數字還會增加。2014年,貝克漢姆在接受賽義德的采訪時說道:“人們只在意我的任意球有沒有進,而我想到的都是之前那些沒有進的球。正是因為我經歷了那些數不清多少次的失敗,最終才能實現成功”。
從貝克漢姆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面對成功失敗的時候,那些成功人士的反應往往有異于常人。
面對失敗,他們沒有逃避,沒有退縮,而是大方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的失敗,更重要的是,他們會進行下一次嘗試,這就是“貝克漢姆效應”。
失敗并不可怕,它帶給你的是另一個成功的機會!
講述:楊槍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