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兒了

先一起做個算術題吧。

我們假設每個人的壽命都是80歲,并將80年的時間換算成一天24小時。那么,請測算一下,現在你的生命時鐘是幾點?

平均每1年換算為0.3小時(24/80),即18分鐘。

假設你1歲,就是00:18

假設你5歲,就是01:30

假設你10歲,就是03:00

假設你20歲,就是06:00

假設你30歲,就是09:00

假設你40歲,就是12:00

假設你50歲,就是15:00

假設你60歲,就是18:00

假設你70歲,就是21:00

假設你80歲,就是24:00

算出你的生命時鐘了嗎?不知道你有何感想。我第一次看到這道題時,受到的震撼挺大,頓時頭皮發麻,深感歲月不饒人。

一、時間是什么?

我們總是希望愉快的時光慢一點,多享受一陣;盼望不幸的遭遇快些熬過去,再也不想經歷。事實是,時間沒有“快進”、“回退”或“暫停”鍵,它不因個人情感、社會變革而調整速度或方向,它始終按照自己的節奏,連續不間斷地向前行進。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無償獲得了時間。每天24小時,人人平等,與富貴貧賤無關。至于每個人最終能夠累計獲得多長時間,與先天基因、環境、生活習慣等都有關系,而這些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我們只需要了解兩個事實:

1.時間是為數不多的對多數人都公平的東西。

2.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人類壽命將會越來越長。

實現財務自由,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夢想。一般情況下,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關系的。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合法又能多賺錢的方法無非兩種:

A.有充足的本金

舉個例子:假如你的本金只有1萬元,即使給你30%的年化收益率,年收益也只有3000元;假如你的本金是1億元,哪怕只有5%的年化收益率,年收益也能達到500萬元。

B.有足夠長的時間跑道

有這么一個問題:“你是愿意每天得到一萬塊錢連續三十天,還是只在第一天給你一分錢然后每天翻倍一直翻30天?”計算以后你會選擇一分錢翻番。因為30天后,一分錢會變成500萬,而一天一萬只有30萬!

所以,實現財務自由,既要努力增加本金,還要盡早開始運用“時間”這個復利杠桿。

時間產生的復利效應,不僅在理財方面,對個人成長也同樣有效。知識的積累就是不斷更新概念和方法論的過程。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時,它們之間才有機會產生“意外的連接”,即所謂的融會貫通。

你想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嗎?現實是,那些比你聰明、比你有錢,比你身材好,比你漂亮的人,比你還努力。

前文說過,時間是為數不多的對多數人都公平的東西。現在我要說的是,對于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若不好好運用時間,成功逆襲的機會十分渺茫。

二、面對時間,我們做錯了什么?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 ? ? ? ? ? ? ? ? ? ? ? ? ? ? ? ? ——明代錢鶴灘《明日歌》

這首詩歌耳熟能詳,可惜我們大多數人卻習慣于對輕易擁有的“時間”視而不見,往往覺得時間還多著,白白浪費卻不自知。我簡單總結了一下,常見可能造成浪費時間的“罪魁禍首”有:

1.手機、PAD等電子產品

起床、睡前看一遍朋友圈,點贊評論不能少;

工作學習中時不時點亮屏幕,不錯過任何推送的信息留言;

時刻關注時事八卦新聞,總覺得不看就會跟不上時代潮流,聊天就會沒話題。

2.刷劇、手游、直播

韓劇美劇香港劇,步步驚心,扣人心弦;

游戲世界團隊作戰,奮勇殺敵,舍我其誰;

在線直播現場感強,實時互動,吸睛又吸金,欲罷不能。

3.不必要的應酬

人是“社會人”,難免需要應酬。

領導同事、同學朋友,對方招呼,若不出席,似乎不給面子。

逢迎領導、結交朋友,更免不了應酬。

這些理由聽起來個個都很充分呢。

是否認真思考過,有多少應酬是可去可不去的?你是去湊熱鬧的嗎?不停“趕場”,你的身體吃得消嗎?

4.發牢騷、背后議論他人

一些人總是滿身“負能量”,走到哪都對人宣泄內心的不滿,抱怨社會的不公,似乎全世界數他最慘;

還有一些人,經常東家長、西家短,誰家生二胎、誰又離婚了……簡直就是“百事通”。

莫忘了一句話: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5.等待

等待是不行動,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況出現。

你有過等人、等車或等電影電視節目的經歷嗎?等待時你在做什么?說什么?不行動?對于倡導行動派的我們,這是無論如何不可接受的行為。

6.貪睡

適量睡眠有助于恢復精神和體力。目前最普遍的說法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擁有的睡眠時間是7至8個小時。有些天生的短時睡眠者,只需要睡眠4至5個小時即可恢復精力。

但有一些人喜歡賴床,起床后并不感覺精力充沛,相反有時會出現頭疼、精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是因為睡眠時間過長,心臟的跳動減慢,新陳代謝率降低,肌肉組織松弛下來,久而久之,人就會變得懶惰、軟弱無力,甚至智力也會隨之下降。

研究發現,每天僅睡6、7個小時的人,比每天睡超過8小時,或少于4小時的人死亡率要低很多。其中,每天睡7小時的人死亡率最低,而即使是只睡5小時的人,這個系數也要低于睡夠8小時的人。

三、我們究竟怎么犯的錯?

1.

玩手機、看韓劇等習慣往往帶來輕松、愉悅的感覺。

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里,人會覺得舒服、放松、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

活在舒適區內,人的情緒相對穩定。但長期沉溺于"舒適區",容易使人變得懶惰、松懈、倦怠、保守,缺乏危機感,甚至自我感覺良好。正由于舒適感太強,舒適區內的人難以主動跳出這個區域。

舒適區往往讓人難以自撥,不知不覺浪費時間。

2.

一些人總有忙不完的“應酬”,一副十分忙碌的樣子,卻少有時間沉下心思考這些“應酬”能給自己帶來哪些成長幫助?一些人喜歡閑扯拉瓜,沉浸于現實或網絡群聊,卻未意識到付出的時間成本。

正所謂,人以群分。不良的生活狀態可能收獲的只是一群酒肉之交、彼此唉聲嘆氣滿滿“負能量”的朋友或成天憤世嫉俗的“鍵盤黨”。

刷存在感、強烈需要別人認可的表現型人格,不得不以犧牲時間作為代價。

3.

一些人從未意識到,白花花的時間就在地鐵站上、銀行柜臺前、看廣告時悄悄溜走了。也有人無所事事,用睡眠打發時間,殊不知睡眠時間太長,傷害身體,影響智力。

在生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睡那么多,因為人死后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戰劇《創世紀》中的臺詞

缺乏方向感,真的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只能把時間浪費了。

四、我們一起試試這么做!

1.進入學習區

跳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意味著讓感官“開掛”,使身心“受累”,大腦或身體在新領域得到成長。也就是孟子在《告天下》中所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真正的學習,給人帶來成長,卻從來不是舒適的。因此,成長與舒適不可兼得。

2.進取型人格

能夠接納暫時“不夠好的自己”,哪怕當前表現不佳也不影響自己繼續努力,要更關注自己的成長,關注將來的結果——這就是進取型人格。

要對自己有認同感,不要把信心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認同之上,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更不要因為害怕犯錯可能招致的批評和嘲笑,所以干脆就不去做。不做固然不會犯錯,但也不會進步。

打磨技能,提升能力,盡你所能做到最好,別人的認同感會自然而然到來。

3.合理、高效運用時間

合理安排時間,就是將可能會被浪費的時間,替換成有助于個人健康、成長的事情。比如:等待時閱讀、思考;早起運動、寫作;利用間隙時間喝水、做個幾組深蹲或站姿提踵。

高效運用時間,就是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即付出一份時間,獲得多份回報。在時間邊際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產出。比如:出版書籍、出歌曲專輯、發明創造、向眾人授課等。

愿您每日精進。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魯迅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楚詩桐

最后,附上思維導圖: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對您有幫助,勞駕點個贊,也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寫作不易,摸索中前行,且贊且珍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