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紅樓夢》中,薛寶琴的出場并不算早,甚至有些姍姍來遲——直到第四十九回才有所提及;她既不屬于金陵十二釵,更沒有“木石前盟”的前世糾葛,抑或“金玉良緣”的現世因緣,但她的一出場便得到賈府上下的一致贊賞,賈母對其之寵愛大有超越寶黛二人之勢,甚至欲與寶玉求配;連“珍重芳姿”的薛寶釵都半開玩笑的自嘲:“我就不信我那些兒不如你。”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1.美人之姿——艷壓諸芳
曹雪芹并沒有直接描寫過薛寶琴的眉眼長相,基本都是通過別人的眼睛來進行側面描寫,諸如一開場寶玉口中更勝寶釵以至“形容不出”的贊嘆;探春:“據我看,連他姐姐并這些人總不及他”的評論,不勝枚舉;即便是經多見廣的賈母,一見了寶琴,也是“喜歡的無可不可”。不僅命王夫人將之認作干女兒,甚至安排她晚上跟自己一處安寢——這是連黛玉都不曾享過的特權;后來更將可與寶玉之雀金裘爭鋒的鳧靨裘賞與見面不久的寶琴。而雪地之中,雪下折梅的寶琴,風姿更勝仇十洲的《艷雪圖》,見此,賈母已經開始細問其年庚八字并家內景況,欲為之求配。
如果說眾人初次見面時的驚艷與賈母的欣賞多是出自顏值與性情的考量,那后來與園中眾姐妹之間的詩詞唱和,便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錦心繡口,有顏值更有內涵的薛寶琴。曹雪芹一早介紹寶琴:“本性聰敏,自幼讀書識字”,而后在蘆雪庵眾人聯句之時寶琴更與寶釵黛玉二人共戰湘云,才思之敏捷,詩情之絢爛,什么“月窟翻銀浪”,什么“埋琴稚子挑”,亦不在釵黛二人之下;而其十首詠懷古跡之詩更顯其積淀之厚,思慮之深。
這又牽出寶琴年紀輕輕卻姿態不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她是《紅樓夢》中唯一一個“行萬里路”的女子,因了有個好游樂,又各處有買賣的父親,“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本身是豪富之家的千金,人美,喜歡讀書,且不似一般閨秀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寶琴風姿之與眾不同,可以想見。
2.赤子之性——雖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
曹雪芹曾用“年輕心熱”一詞概括寶琴之性。確實,不同于其堂姐寶釵之“任是無情也動人”,寶琴性情中隨和,不同于寶釵之八面玲瓏,隨分從時;而是更似湘云之心直口快,率真自然。
釵黛二人初見,各自心中皆非坦蕩相對;而寶琴雖初來就受到各方面的垂憐,卻并不恃寵而驕抑或私心藏奸“見諸姊妹都不是那輕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故也不肯怠慢,其中又見林黛玉是個出類拔萃的,便更與黛玉親敬異常”。寶琴應當是那種心地簡單之人,我看你好,我便與你好,期間的親疏遠近、利害得失并不會想得太多。
而蘆雪庵聯詩一節,對寶玉、湘云的鹿肉“不感冒”,便直接說出“怪臟的”,而在寶釵的勸說下嘗了嘗,也不由得贊嘆“好吃”。她是大觀園中不多見的直接講出自己想法,卻又妙在不讓人覺得刻薄的人。這倒有些像湘云的性子,連寶釵都不免跟湘云說到,“說你沒心,卻又有心,雖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們這琴兒就有些象你。”
這句話,又是“有心”,又是“無心”,看似有些難以理解,放在語境中就不覺得了,這原是湘云在告誡新來的寶琴“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園里來,這兩處只管頑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說笑,多坐一回無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別進去,那屋里人多心壞,都是要害咱們的。”所謂“有心”也不過是講湘云、寶琴這類人,并非是單純到底傻白甜,亦即“無心”,而是有著分辨危險的能力;但她們畢竟是率直那一掛,所以在寶釵看來,“嘴太直”。
這是寶釵與寶琴、湘云等人的根本不同,也就是為什么老太太要特別讓琥珀傳話“老太太說了,叫寶姑娘別管緊了琴姑娘。他還小呢,讓他愛怎么樣就怎么樣。要什么東西只管要去,別多心。”其實,賈母如此垂憐這位見面不久的小輩,大抵多半也是出自對這種赤子之性的欣賞,慣會識人的賈母早已看出這份純真不與寶釵相容,所以才專門提點寶釵,只不過是為了讓寶琴保留身上這種率直。
3.凡人之命——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寶琴雖是如此之受盡各方憐愛,但仔細想來,命卻平常。才剛許了梅翰林家的兒子,第二年父親便早逝,而后母親又得了痰癥。來到賈府也是在其兄薛蝌的主持下來投奔寶釵一房,準備發嫁。
不同于寶釵、黛玉等人有機會與寶玉耳鬢交接,發展出一段青梅竹馬的自由戀愛,即便最后求而不得,也算是曾經擁有;寶琴的婚姻大事一早由父親做主,而過早的定親也使得她失去了與眾人角逐“寶二奶奶”名頭的資格。曹雪芹甚至并不把寶琴放入諸如“金陵十二釵”之中,而寶玉生日“群芳開夜宴”占花名一節她也沒趕上。大抵唯有放風箏一節,寶琴的一個“大紅蝙蝠”暗示了她的結局不會太差。
雖然后來續寫者并沒有寫到寶琴的具體結局,大觀園諸芳之中,黛玉早死,寶釵難得寶玉之深情;探春遠嫁,湘云丈夫早得重病;惜春出家,迎春受盡凌辱而死……“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這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卻得以擁有自己最平凡的幸福。
也許她的人物形象并沒有釵、黛、湘、春諸人豐滿,而性格也有些過于完美,不討喜。但曹雪芹如此安排,大抵也是想告訴我們,身處復雜塵世,能夠得到平凡的幸福,即便是最完美的人,也應該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