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我們臺灣這些年》,一本已出版多年的舊書。是臺灣的一個普通青年人廖信忠所寫。
《這些年》講的是臺灣近30年來的歷史,但是絲毫沒有歷史學的深度與厚度,而是一部個人史,私人史。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組成的社會。因此,讀者通過個人史的真切與細致,以個人感官的形式粗略地再現了臺灣的30年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沒有宏大敘事,,沒有深厚理論,更沒有所謂的價值偏向——社會中的一般的個體,對政治的變化、經濟的變化有切身的感受,可很多時候卻也僅僅停留在“感受”的階段,但這種最真切的感受才是最真實,卻也是最容易被所謂的學者忽視的。
如果說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可能就像書的扉頁所寫的:只想感嘆一聲——大家都不容易!這種不容易,可以在2008年最火的電視劇中《金婚》找到同樣的感覺。或者說,金婚的導演與《這些年》的作者在選取的視角是一致的,每年都選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來,通過一連串的事件的組合,足以見證一個社會的變遷對個人的影響,而個人的發展的過程甚至是結果,更多時候就是社會選擇的結果。
在書中,作者寫了他的家庭,他的學習,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以及每一年的臺灣的大事件,包括政治事件、經濟事件和文化事件,當然每個大事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百姓的一般認識階段,遠沒有所謂的社會學者和歷史學家的認識深度。這是一個臺灣百姓自己的故事,讀他的家庭史,感覺到與大陸相同的家長期待與家庭溫暖,讀他的讀書史,可以感受到一個最普通的學生對教育的最直接的感受,如課程喜好;讀政治事件,看到臺灣政治社會對老百姓的思想的影響,對電視上經常討論的臺灣人物有了家長里短的了解;讀經濟事件,明了臺灣的經濟發展一樣有不平衡,一樣有麥當勞初入對人們的不可思議的吸引力;讀文化事件,感受當年曾影響童年的電視劇如《庭院深深》原來在臺灣也有這樣的收視狂潮,更沒想到紅極一時的小虎隊竟然還有如此多故事……臺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原來也與我們如此相象,原來大家都不容易!
簡單明了的一本書,沒有預想中的深度與高度,就像一個老年婦人在講她的過往,樸實無華,偶爾的激動來自聽眾的“哦,竟然這樣啊”的好奇,所以看看也是一種獵奇與補充,就像作者所說的,了解真實的臺灣,讓我們不再陌生。如何了解呢,那就是站在同你同我同我們大家一樣的視角,一樣的心情,一樣的態度,我們就能走得更近,因為我們都是布衣,布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