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在后臺問我:“姐姐,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樣子的呢,為什么我一點都感覺不到幸福?”
我猜想,一定是父母有了矛盾,冷落她了。問她原由,果不其然,父母吵架了,母親現在還在屋子里哭泣,而父親早已摔門而去。
“他們每隔幾天,就會吵一次架,有的時候爸爸還打媽媽,我不想他們爭吵,可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個小姑娘憂郁的神情。我告訴她說:等爸爸媽媽情緒恢復了,你試著去做一個中間人,讓他們把各自對對方的不滿全部都告訴你,你再去告訴另一個人。
很多的家庭矛盾,源自于沒有溝通。
過了幾天,這個小姑娘再次找到我說:姐姐這個方法很有效果呢,今天他們沒有爭吵。原來媽媽是嫌爸爸不顧家,總是很晚回來,很多時候還喝得醉洶洶的。而爸爸呢,則是嫌媽媽管的太多,連他出去交朋友也要管。
兩個人說開了以后,都決定各退一步,爸爸出門前通知媽媽一聲,而媽媽也決定做一個淑女,不再去他們的酒場子鬧騰。家里的氛圍瞬間開朗了不少
02夫妻之間,少抱怨多感恩
我聽到很多人,在婚前各種和諧,可是一結婚,就各種事情各種有。曾經濃郁到非君不嫁、飛卿不娶的感情,瞬間化為灰燼,取而代之的是無止境的嫌棄與爭吵。
零零和輝子也是這樣,當初,他們也天真的以為,結了婚就進入了幸福的漩渦。可當真的結了婚后才發現,他變了,她也變了。似乎曾經喜歡的彼此,現在看對方一眼都覺得煩。
零零一直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煮飯這種事,可以說是從未做過。但是結了婚就得自己動手了,笨手笨腳的模樣,輝子起初還看著可愛,久而久之,便覺得厭煩,因為每天做的飯只有更難吃,一個人怎么可以如此之笨。
而零零本就是個敏感的女孩子,被嫌棄的久了,便覺得對方一定不愛自己了,小情緒也是撲面而來,加上工作上的不順,兩個人很有可能因為做飯這件事吵上很久。
可是,你覺得對方做的不好,可以自己動手呀。家務從來都不是屬于一個人的,兩個人共同操持,才會更溫馨。況且,當年誰不是家里的小公舉,嫁給你是為了受氣嗎?
婚姻本就是童話故事回歸現實,柴米油鹽是離不開的生活日常,兩個人搭伙過日子,試著去發現對方的付出,學著感恩對方帶給自己的小確幸,你會發現,你也很幸福。
03面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
之前實習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在家里不經常挨罵的孩子,自信心更足,說起話來更有底氣。這可能在小的時候并不能凸顯出來什么,但身上的自信會在他步入社會時,幫他一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很上進的心,只不過有的孩子發現,不論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久而久之,便會自暴自棄,下意識的認為自己很差勁,失去了上進的動力。
每一個家長都應該明白,對孩子正確的鼓勵,并不會助長他的虛榮心,相反的,會讓他逐漸地自我肯定,更快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就好像我之前教過一個學生,他總是算不對題,不是豎式列不對,就是在抄題的時候丟三落四。我便抽時間陪他做,他每做一道題,我會夸他一句,我明顯的能感覺到,這個孩子在做算數的時候,心情愉悅了很多。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業,只有一道題算錯。
你看,很多時候,孩子想要的,不過是一句肯定。
04婆媳之間,多理解少嫌棄
迄今為止,婆媳關系仍舊是全世界都在竭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會這樣呢?
對于自己的兒媳婦,婆婆總是覺得她會照顧不好自己的兒子,覺得她做什么都不順眼,有事沒事總想著多說兩句。總覺得對方配不上自己的兒子,卻忘了,人家在家里的時候,也是父母的心頭寶貝,怎么到你這里,什么都不行。
這樣的話聽多了,任誰都會有小情緒。時間一長,兒媳婦看見婆婆就會覺得心煩,產生一種:“她怎么又來了”的負面情緒,關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況且人家兩口子過日子,兩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非要兒媳婦像自己一樣照顧兒子,這不是強行逼人家逆來順受嘛。
動不動就給兒子說你媳婦干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或著給老公說你老媽干了什么天理難容的事。兩邊的人不舒服,夾在中間的人也難受,家庭怎么和諧的了。
對于婆婆而言,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看不慣的事,有事沒事不要碎碎念,直接說出來就好,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多少是有差異的。多理解,就會發現對方其實也還不錯。
05面對父母,多感恩少嫌棄
有多少人,從青春期開始就不愿與自己的父母說話,總覺得父母很OUT,配不上現在的自己。甚至還會覺得他們礙事。
可是,父母才是這個世界上正真最懂你的人。
當你取得優異的成績,豐碩的研究成果,發自內心為你高興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可能,他們的言語并不華麗,也許,在你看來,眼界見識都比不上你。可是,他們會用生活經歷告訴你,事物的對錯。
他們藏在歲月里深愛著我們的人,而你,一定要好好愛他們。
最后,在家庭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好好說話”這一項必修課。
不論大事小事,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說,事情解決的往往會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