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google或百度之前,在心中要有自己的答案
我在搜索技術答案時,我心中沒有自己的答案.我一般是打開多個鏈接,選擇最合適的,長久是不利的,不會的還是不會.
也能理解,我看書,視頻,談話都覺都好有道理,在你無立場的前提下.因為你自己沒有答案.這些都不是可持續發展的.
同樣的,我經常做些讓自己尷尬的事情.在和人交談的過程中,我的話總是很滿,思考"獨立",也就是單純.乃至答應別人的經常改口,是因為考慮的太單一,以致自己狼狽.
同樣的,我聽話也聽一半.自己經常腦補.很多話有言外之意,或者一旦加了條件的陳述語句,味道就會變了.例如我請你吃飯,但是你只聽這句是不夠的,如果加上如果你付款
性質完全變了.
換位思考.在對方角度思考思問題,以及對方可能的回應.
我最近發現習慣被潛意識超控,有些習慣不好,例如我覺得技術外的學習同樣很重要,但就是沒時間.做某件事,是否需要自己的答案?
如果從多角度來說,我們需要作出改變:例如可以和不同的人吃飯,看不同的書,和不同的人聊天,寫不同的文章...
很多時候,我們越長大越小聰明.有些東西必須強記,例如基本概念.應試教育摧殘,我就基本討厭記憶.我從小就不愛思考,也沒人教我.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人重復記憶而培養技能,是讓人從不同角度觀看事物.每當我死記硬背不知所以然,死記一段時間讓我變得更加不會思考,例如大學主持的時候只知道背臺詞,為了死機而死記,心中沒有自己的答案,臨場應變一塌糊涂.現在想來真是痛心疾首.
2隨機化你的生活圈
不要總是去相同的場所,吃相同的食物,與相同的人聊天,可以更積極得去經歷.
很多人習慣的在自己圈子,認為有安全感,但是如果要獨立思考,必須跳出你鎖習慣的圈子.明天找家不同吃飯的地方吧.
3練習質疑
可以嘗試本能質疑習慣性的觀點,提出為什么不
?
不要認為那些真理是不證自明,只有當自己確信在邏輯的后面還有事實來支持他們之后,再作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