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之梅蘭妮?克萊因》第三次課程備忘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兩篇備忘的分享,讓我們再次進入吳哥王朝著名的統治者者耶跋摩的精神世界。這位主持修建了百塔城、阇耶塔泰卡、圣劍寺、涅盤寺、巴云寺等宏偉建筑的富于傳奇色彩的國王,一生曾有三次做國王的機運,但前兩次,他都放棄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歲時,他眼見外敵入侵國土淪陷,舉國上下生靈涂炭,為了江山社稷與千秋大業,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國興盛之大旗,終于還是登上了帝王臺。在他執政的時期,他以帝王的謀略與膽識,逐步將真臘王國由一個破敗之國發展成為一個統轄54個省的強大帝國!對于外邦極度的殘忍和對于轄下之民無比的仁愛同時集中在他的身上,而赫然把蓮花、四面菩薩像等佛教元素昭示于巴戎寺之中,則是他由信仰印度教轉向信仰佛教的必然結果,由于他的倡導,大乘佛教曾一度成為吳哥王朝最具影響力的宗教!

從永無休止的爭斗與較量,到最終抵達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恒遠,其間發生了什么?宗教信仰經由思想,讓一個人呈現出性格的兩面,也推展出人生不同的演變歷程!國家也好,個人也罷,在發展的早期,更多需要的是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激情,以及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對于未知世界按捺不住的好奇。在這期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一場亟待開啟的旅程,所有的經歷都是人生不可復制的財富!哪怕是一個擦身、一次回眸,都會讓你在若干年之后懂得:哦,原來是這樣!年少輕狂,我們錯過了很多,可也正是年少輕狂,我們體驗了很多!錯過了人生的種種機緣,體驗到了生命的種種不易!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孩子如何在防御中形成病理性的隔離[分裂·偏執POSMON的空間結構的形成論述]

l人格的發育與客體關系的建構能力

l偏執-分裂結構的描述

l幻想與分裂

一個自覺舞蹈跳得很棒的孩子,可以因為媽媽的一句:“你看,你就是不細心,你本來可以跳得更好的!”而哭得一塌糊涂!你可能會說:“這孩子脾氣太大了,大人說一句都不行嗎?”面對孩子的哭鬧,大家都傾向于壓制孩子平息事態,而很少有人去體會嚎啕大哭的背后,究竟隱藏著孩子怎樣的情緒。孩子太渴望得到大人的認同了,因為這份認同關系到孩子對于自身的定位[及至成人,控制情緒的能力,也顯示出其自我定位的水平,一個情緒穩定祥和的人,必是一個能夠肯定自我內在價值的人],孩子通過成人的眼睛看到自己,大人的每一次肯定或否定,都會被孩子內化在心里,而幼年形成的體驗格式,會成為一種固化的模式沉淀在人格的結構之中。人格的塔基如果充滿了否定和怨恨,還怎么能對世界保有足夠的開放和信任呢?一個被怨念填滿的靈魂,對什么都不感興趣,身處何地都覺得不安全,再美的東西也會過目即忘甚至視若無睹!

圖片發自簡書App

偏執-分裂是一種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原始的防御機制,通過這個機制的運行,成長中的個體學會了擔當,學會了承受。但也是在這個階段,個體往往以一種功利的態度去評價客體:滿足自己需要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如果不能統整的理解客體,而只是根據局部的觀察去區分好壞,是很危險的,一旦固化下來就會導致個體在今后的人生中形成偏執、封閉、狹隘的性格。常常以個人的一己好惡自以為是的對他人施加道德的評判,自動阻隔與外界的鏈接!

人格的發育與客體關系關系重大,可以這樣說,一個人早期的客體關系的品質決定了他人格發展的水平,而人格發展的水平又反過來影響客體關系的建立。母子關系,是孩子最早也最原始的客體關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母子關系的好壞嚴重影響著孩子對于人際關系的認知。一個焦慮的冷漠的母親,會無形中讓孩子覺得缺乏安全感,感到隔離,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被固化在里邊,而為了要和母親剝離,孩子就要通過幻想來進行調整,依靠幻想的理想化客體來隔離殘酷的現實??墒沁@樣的幻想是補償性的,也是虛構的,理想化的程度越深,客體關系就越建立不起來。相反,當孩子能夠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基于現實去觀察人際關系的時候,他就開始去了解這個現實的世界了。他會在與現實的碰撞中反觀自己,在關系的磨合中不斷的調校,逐漸強大自己人格的力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孩子隔離的運行機制與古老的部分客體的認知與體驗格式[分裂機制作為一種原始的防御機制是如何將我們停在部分客體的認知水平上的]

l最初部分客體的內在映像的形成與滿足的早期體驗

l早期的體驗格式:滿足與防御

l投射性認同的運行機制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有人抱怨說:“某某某實在是太自私(懶惰、尖刻、暴躁、小氣……)了!我真看不起他!”太多的人習慣了高功能的表達,總是喜歡用單純的好與壞來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這個好與壞的評判模式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形成的呢?

嬰兒對于母親的感知一開始并不是統整性的,他從最初的乳汁、乳頭,再到乳房,最后才是完整的母親。他最初關注的,是能夠給予他滿足的乳汁,而不是作為完整個體的母親。分裂機制作為一種原始的防御機制和古老的部分客體的認知與體驗格式一起,讓生命的認知水平就此停住,不再往前發展了。從此,他對于外界的認知永遠停留在片面的局部上面,無法感知事物的全貌,又如何客觀的了解它呢?胸無丘壑,心中怎能有格局?又如何談得上擁有全局化的系統性思維?一個視野狹窄的人,既看不到機會的到來,也無力預知風險的存在,最終只能在人云亦云中隨波逐流!在人際關系中,若眼前看到的不是一個統整的人,你如何跟他交流?你如果關心的,只是他是否可以滿足你,為你所使用,那你如何能跟他產生生命的共振?你們的關系,也只能停留在相互利用的交易的層面,一旦利益盡失,關系也就不復存在!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是生活在場景中的,任何一個行為的發出,都脫離不了實際的環境。對于一個人的了解,對于一個行為的評判,都要把它放到具體的場景中來考察和體驗進入場景的能力越強,對現實檢驗的能力也就越強,在場景中,所有的人都是有相關性的,這種相關性就是促使某種特定行為產生的共因。極度抱怨的人總是會把場景和信息省略掉,抓住別人不好的地方,動不動就武斷的說誰誰誰怎么怎么樣,這是一種幼稚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年幼的孩子,在母親離開之后,面對周邊環境中出現的不安全因素(缺乏情感響應對自己的哭泣不聞不問或者甚至是刻意的專注和凝視),首先啟動的就是防御,他會本能的對那些令他不安的事物心生戒備,而對給他響應的人卻可以毫不在意!這種防御是原始而古老的,鑲嵌在每個生命的基因之中!

投射性認同把個體內化在心中的善或者是惡的形象投射到客體身上,讓客體充當那個善或者是惡的形象。你希望客體能夠承載你的惡意或善念,可以任憑你安排和處置,而一旦客體表現出反叛的行為,你就會進行攻擊,這也是導致很多關系破裂的原因,任何一種補償性的關系,都是不可能發展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退行的表現在成人時期的嬰兒化需求的表現與偏執-分裂的空間結構位相之間的聯系[分裂的原始空間結構中孩子的退行表現,包括軀體化表現,邊緣性形成的早期所涉及的分裂機制]

l人格中的歷史遺跡不會消失,只會在人格的最深處等待著激活與表達

l退行與歷史遺跡

l在身體的維度和精神的維度層面上不同的表達

退行,是一種生命活力嚴重不足的表現,精神和身體的虛弱感、無力感迫使人被動的選擇逃避,這是一種防御性的隔離,這樣的隔離也是生命早期就已經形成的反應模式。而那些促使人退縮的歷史遺跡一直深藏在人格的結構中,一旦同樣的觸點激活了它,人在不由自主中做出的反應會驚人的相似。一個幼年時期因為極端的缺乏愛而在成年之后努力尋求補償的人,會因為他人滿足了他嬰兒化的需求而極力的想依附于他,而對周圍的一切不聞不問,同時,也會因為欲望的不被滿足而惱羞成怒,惡言相向。一個從小就習慣了在僻靜的角落里孤芳自賞的人,長大后也會擔心被指責而躲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選擇沉默。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可能會愛上某人,也可能會討厭甚至憎恨某人,但其實我們愛上或者是憎恨的都是我們自己,我們愛上所愛之人眼中的自己,也憎恨所恨之人判定的自己。而愛的過度和恨的極端,都會讓我們陷入極度的虛弱感之中,為求自保,只有選擇逃避。這樣的自戀和自恨源自哪里呢?在生命的最早期,母親的自戀水平、自我定位直接影響著自身的情緒狀態,情緒安寧平和的母親,對孩子會有更多的認同和包容,她愛自己,也愛帶有自身基因的孩子。而一個怨念過深的不能肯定自身價值的母親,對孩子則總是過多的挑剔,在這份挑剔里,孩子感受到的,是母親對自己對生活的不滿意,由此,生活在他的心里,也是不美好的,他恨母親,也恨母親眼中的自己,他們互相的詆毀和攻擊,以此發泄心中的不滿,假以時日,這種彼此的撕扯就變成了一種不斷上演的戲劇,成為孩子成年以后持續重現的原始模型!

好和壞,永遠都只是孩提時代功能性的評價,一個成熟的人,不會這么簡單的去評價一個人。幼小的我們,內心里總是渴望有一個護法神,希望他可以護佑我們,但終有一天,我們會長大,到那時,你就是你自己的魔法師,你就是你自己的救世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