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在美國訪學。一月份,我到邁阿密的Keywest小島有一次短暫的旅行。在Southernmost point, 看著傍晚的夕陽一點點墜入大海,與大海相接后放射出金紅色的耀眼光輝,我不禁想,其實夕陽也有它的熱烈。專程來這里看夕陽的人來自世界各地和各個年齡段。人們有的拍照留念,有的則安靜地沉浸其中。落日與人們相伴走過了每一天最后的時刻。
大概一公里開外,便是海明威故居了。海明威晚年曾寫下《老人與海》。這部小說就像一則關于老年與少年的寓言。老人身上有著面對艱巨挑戰時頑強不屈的勇氣、拼搏與尊嚴,在體力衰退時仍然發出“一個人可以被消滅,可就是打不垮”的吶喊。身體強壯的少年則受到老人的精神鼓舞,感受到強烈的主體存在,從而選擇義無反顧地邁向遠方的大海。
2017年三月,外子到美國探親,我們到美國東部做了一次短期旅行。在Hatteras Islands上,我們偶遇了一位白發的長者,當時他正安安靜靜地坐在車里看海。海風和海浪都較我以前看過的海更大。遠處有兩三頭鯊魚,它們的魚鰭就一下下地顯現在波浪起伏中。蔚藍的天空下,我感受到了大海的粗曠不羈。
幾個小時后,我們又來到Kills Devils Hills(中文名翻譯為“除魔山”)看夕陽,不過這里沒有魔鬼也沒有山,只有沿海而建的民居和賓館。早春時節還沒有迎來大波游客。當夕陽一點點地沒入天邊的大海時,一切都安靜下來,耳邊似乎不再有風聲。另外來看夕陽的幾個人,也都是青年。
正當外子沉浸在這片詩情畫意的黃昏暮色中時,我悄悄地為他拍了一張照片。
在回賓館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
生命進入“夕陽紅”的老人,凝視著大海的洶涌;而正處在蓬勃期的青年,反而直望著落日的靜美。這可真耐人尋味呀!暮年不知老之將至,tong xin w
后來,一位長者告訴我,“青年思考未來,長者感嘆過去。青年在想如何掌握未來,長者則回味未能把握好人生機會。”
聽罷,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一幅幅現代社會青年人迷茫、追尋與拼搏的畫面。
大多數青年人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不必再為了溫飽而謀生,而越來越渴望實現自我的價值。財富的增加使人們可以更自如地追求與購買名牌與奢侈品,這使得今天成了一個比以往更加崇尚物質積累的時代。人們日常生活彼此關注和談話的內容,經常圍繞著“房子買在哪里”、“購買了什么樣的汽車”、“去了什么樣的餐廳吃飯”而展開。
而大多數正在追求財富積累的青年,一方面羞于提及自己的家產,一方面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地工作。因為當代人們的自尊與自我實現,與財富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人們的思想被時代車輪驅動著,有限的精力被社會大機器消耗著。至于關于愛、關于美、關于夢、關于心靈等等更深層的精神享受與需求,則被無情地排擠到逼仄的角落。
這樣看來,人們在生存層面已不再受制于物資的匱乏,卻又在精神層面前所未有地受到物質的役使。
青年人正試圖抓住每一個能抓住的機會。如果時光能夠倒流,那些機會是長者想要抓住的嗎?抑或長者們想要抓住的是另一些不同的機會?
記得曾看過一個三分鐘左右的《夢騎士》短片。片中提出了一個人類幾乎是永恒的疑問:人為什么要活著?五個臺灣老人平均年齡81歲,有的失去了老伴,有的得了癌癥,有的得了心臟病,每一個都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突然有一天,他們不甘心過坐吃等死的日子。他們用6個月的時間健身與準備,騎著摩托車環島13天,全程1139公里,從北到南,從黑夜到白天,就為了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人為什么要活著?
我為他們的生命態度而感動落淚。他們生命的大幕正逐漸合上。這是所有人命中的定數。然而,我看到他們抓緊生命的最后時日,背著愛人和摯友的遺像,風馳電掣般行駛在他們熱戀的故土上。我看到了一場精彩的人生謝幕。他們是高貴無畏的不老騎士,他們是純真灑脫的追風少年。
是的,青年和長者,兩個人真的可以好好談一下。
無戒365天日更營 預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