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軍隊建制是衛下轄千戶所,千戶所下轄百戶所,百戶所下轄總旗,總旗下轄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在正規軍的394個衛所中,有65個守御千戶所是獨立建制,不受衛的約束,它們一般都分布在要害地區或兩衛之間無法銜接的部位。通常情況下一衛統轄五個所,兵員5600人;衛的指揮機關叫“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衛鎮撫二人,從五品經歷一人,從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吏目一人,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各司其職,逐級負責。一個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兵員1120人;千戶所設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所鎮撫(鎮撫是專管軍紀的官員,百戶缺員時可代百戶行使職權)二人,從六品吏目一人,與65個獨立的守御千戶所的官兵配置大體相同。一個百戶所下轄兩個總旗,兵員112人;百戶所設正六品百戶一人,從六品試百戶一人。總旗下轄五個小旗,兵員56人;小旗管轄10名士兵。
明朝的衛所分內衛和外衛,外衛的管理機構叫都司,省級管理單位叫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明初按地域劃分都司使司23個,所轄衛所347個,分別隸屬于五軍都督府(即前后左右中五軍)直轄于兵部。內衛分京營和親軍都護府,京營又分南京京營和北京京營,共設衛35個,主要負責京師的守備;親軍都護府設衛12個,主要負責皇宮的守衛、皇帝的護駕等項事宜,親軍都護府由皇帝直接指派的親信大臣統轄,不受兵部領導。親軍都護府的第一衛叫錦衣衛,下轄17所,主要負責皇帝出行的護駕、護衛、儀仗和皇帝交辦的緝捕刑獄、密偵查抄等項事宜,在錦衣衛中由皇帝欽典忠誠奉守,武功高強者180人為帶刀侍衛,用以守護皇宮大殿,時刻不離皇帝左右,享有無上的權利。錦衣衛同內務府的太監有著本質的區別。以上各衛所的隸屬關系和統轄規模在朱元璋駕崩后的歷代繼承者中,根據個人的需要都有很大的變動。
上述以守御為目地的軍隊建制如果遇到大規模的戰事時,則由皇帝親自點將稱“大將軍”一名,“副將軍”多名,由兵部酌情征調各衛所由指揮使和正千戶分別帶隊集結從征,戰后官軍各回其衛所。
在衛所中占壓倒性多數的是分散設置在中國全境的外衛。在和平年代外衛的職能是:戍軍(從事戍守城池、巡邏和海防),屯軍(從事軍屯之耕作),運軍(從事運輸通訊),班軍(輪流上京城執行勤務的番上和輪流在邊境執行勤務的番戍)等。當然,根據衛所所在地具體情況的差異,有的以戍軍為主體,有的以軍屯、運輸和執行勤務為主等等多種多樣。
明朝禁衛軍指駐扎京師以衛京城之軍。明太祖定都南京,集全國衛軍精銳于京師。遇兵事以京軍為主力,抽調各地衛軍為輔。洪武中有留守等四十八衛。永樂遷都北京后,以京師置于國防前線,成為全國的軍事中心,增為七十二衛,并定制立京軍三大營,有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永樂八年(1410年),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五軍營。除統領在京衛所外,還統領每年從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輪番到京師操練的兵士十六萬人。三千營以邊外降丁組成,分為五司。神機營專用火器。永樂時,征交阯,得火器法,立營肄習。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的設置同三千營。
皇帝親軍共26衛(不隸屬五軍都督府): 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后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后衛、虎賁左衛(以上12衛,洪武時設置)。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以上10衛,永樂時設置)。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宣德八年設置). 錦衣衛:掌侍衛、儀仗、緝捕、刑獄. 旗手衛:掌旗鼓、守衛。府軍前衛:統領幼軍(補充兵)。金吾、羽林等十九衛,掌守衛巡警。騰驤等四衛,掌隨駕護衛。
明代的軍制,繼承發展了唐、宋、元三朝的兵制特點,建立了衛所制。明代的軍籍是世襲的,衛所兵有定籍,兵農合一,屯守兼備,不但保證了兵源,也滿足了軍隊的供給。明代的衛所極其龐大復雜,分為直屬皇帝的親軍京衛和五軍都督府下轄的衛所。其中又有屯墾衛,駐守衛、戍軍衛和護衛。全國的衛軍人數多達二百余萬,在明中后期都超過了二百六十萬。
親軍上直二十六衛,分別是:金吾前衛、金吾后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后衛、虎賁左衛、錦衣衛、旗手衛(以上舊為上十二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 燕山右衛、燕山前衛、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武功中衛、武功左衛、武功右衛(此三衛為軍匠,隸屬工部管轄)、永清左衛、永清右衛,以上俱不屬五軍都督府管轄。
五軍都督府所屬衛所既有在京的也有在外各省的,其中左軍都督府在京管轄:留守左衛、鎮南衛、驍騎右衛、龍虎衛、沈陽左衛、沈陽右衛六衛。在外下轄浙江都司十六衛、三十八個千戶所;遼東都司二十五衛、十八個千戶所;山東都司十九衛、十六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三個群牧所。
右軍都督府在京管轄留守右衛、虎賁右衛、武德衛三衛。在外下轄直隸都司一衛,陜西都司二十八衛、十六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三個群牧所。陜西十二衛、三個千戶所。四川都司十一衛、十個千戶所,二個儀衛司、一個群牧所。廣西都司十衛、二十三個千戶所、一個儀衛司。云南都司二十衛、二十個千戶所。貴州都司十七衛、十二個千戶所。
中軍都督府在京下轄四衛,在外下轄直隸都司二十六衛、十六個千戶所、中都(鳳陽)七衛、一個千戶所。河南都司十二衛、六個千戶所、七個儀衛司、四個群牧所。
前軍都督府在京下轄三衛。在外下轄直隸一衛,湖廣都司二十七衛、三十三個千戶所、四個儀衛司、三個群牧所。湖廣七衛、九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福建都司十六衛、二十個千戶所。江西都司四衛、十一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二個群牧所。廣東都司十五衛、五十一個千戶所。
后軍都督府在京下轄二十衛。在外知直隸三十四衛、十二個千戶所。河北都司二十三衛、八個千戶所。山西都司九衛、九個千戶所、三個儀衛司、三個群牧所。
另外其他都司下轄三百八十四個衛所,實際皆為少數民族的土官衛,同樣在云南、四川、貴州和甘肅也有為數眾多的土官衛所,但并不屬于明代的正規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