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四書《孟子》【61】

2016-05-09 華杉

夏商周三代的田稅制度,貢徹助。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籍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xi)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這是孟子給滕文公講夏商周三代的稅收制度,貢徹助。貢,是規定每年上繳固定的數額。徹,是通融鈞一,天下之通法,規定比例。助,就是籍,籍,是借,人們相互借力相助。

夏朝的稅收制度,是每一丁分田五十畝,征收其五畝之租。

商朝開始實行井田制,以田六百三十畝劃為九區,每區七十畝,中間為公田,其外八家人各分一區七十畝,八家人除了各自耕種自己的私田外,還一起耕種公田,公田的收成歸國家,私田的收成歸自己,對私田不再另外收稅,這叫助法。

到了周朝,每一丁授田一百畝,不分公田私田,抽取收成十分之一的固定比例。

可見無論夏商周,稅賦大概都是十分之一。(算下來商朝是九分之一,貢助徹具體是怎么實施,現在已不可考,史學界爭論也很多。)

龍子,古之賢人,具體事跡不可考。龍子說:“田稅最好是助法,最糟糕是貢法。”為什么呢,貢法是根據歷年收成算一個固定的平均數,在豐年的時候,粒米狼藉,你多收一點,也不算虐害,但實際還是收那么多。但是到了災荒年間,收獲不多,甚至都不夠第二年肥田的費用,卻還是要收足那個常數。豐年寡取,人民不記你的恩,荒年足取,卻讓人民盻盻然仇視你,整年辛苦勞動,卻連養活爹娘都不夠,還要借貸來交稅,終于一家老小拋尸在山溝里。那么治國者作為民之父母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貴族有世祿,這在滕國也實行了。世祿,是人臣有功于國,成為貴族,則子子孫孫都食祿。先王制定世祿之制,是世祿養貴族,井田養百姓,和井田制互為表里。貴族吃公田的,老百姓吃私田的。這樣收成多時大家都多,收成少時大家都少,不要你只管自己要固定的,不管人民死活。詩經里,《周詩大田》篇說:“愿天下雨先澆公田,再到我家私田。”可見周朝也是實行助法,而且人民非常擁戴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夏商周三代的田稅制度,貢徹助。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籍...
    華杉2009閱讀 890評論 0 2
  •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
    濟之閱讀 198評論 0 0
  • 2016-05-11 華杉 井田制的指導思想,是要財產權利明晰,哪些是公家的,哪些是私人的,哪些情況是需要照顧的,...
    郁萍閱讀 381評論 0 0
  • 那一天你教我數學的時候那一刻那一瞬間我承認我心動了你溫柔的聲音直接印在了我的心里你是我第一個這么勇敢表白的男生我想...
    ANA玟善閱讀 110評論 0 0
  • 前幾天看到新聞,中國目前已經公布的基礎建設投資加起來已經超過40萬億,財富不會憑空產生,其中絕大多數都得靠央行印...
    陳凱CK閱讀 32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