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的田稅制度,貢徹助。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籍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xi)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這是孟子給滕文公講夏商周三代的稅收制度,貢徹助。貢,是規定每年上繳固定的數額。徹,是通融鈞一,天下之通法,規定比例。助,就是籍,籍,是借,人們相互借力相助。
夏朝的稅收制度,是每一丁分田五十畝,征收其五畝之租。
商朝開始實行井田制,以田六百三十畝劃為九區,每區七十畝,中間為公田,其外八家人各分一區七十畝,八家人除了各自耕種自己的私田外,還一起耕種公田,公田的收成歸國家,私田的收成歸自己,對私田不再另外收稅,這叫助法。
到了周朝呢,每一丁授田一百畝,不分公田私田,抽取收成十分之一的固定比例。
可見無論夏商周,稅賦大概都是十分之一。(算下來商朝是九分之一,貢助徹具體是怎么實施,現在已不可考,史學界爭論也很多。)
龍子,古之賢人,具體事跡不可考。龍子說:“田稅最好是助法,最糟糕是貢法。”為什么呢,貢法是根據歷年收成算一個固定的平均數,在豐年的時候,粒米狼藉,你多收一點,也不算虐害,但實際還是收那么多。但是到了災荒年間,收獲不多,甚至都不夠第二年肥田的費用,卻還是要收足那個常數。豐年寡取,人民不記你的恩,荒年足取,卻讓人民盻盻然仇視你,整年辛苦勞動,卻連養活爹娘都不夠,還要借貸來交稅,終于一家老小拋尸在山溝里。那么治國者作為民之父母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貴族有世祿,這在滕國也實行了。世祿,是人臣有功于國,成為貴族,則子子孫孫都食祿。先王制定世祿之制,是世祿養貴族,井田養百姓,和井田制互為表里。貴族吃公田的,老百姓吃私田的。這樣收成多時大家都多,收成少時大家都少,不要你只管自己要固定的,不管人民死活。詩經里,《周詩大田》篇說:“愿天下雨先澆公田,再到我家私田。”可見周朝也是實行助法,而且人民非常擁戴啊!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