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全書的第四個部分社會關系,主要講述“我”的社會關系,如對他人的偏見,對他人的喜歡即建立親密關系,無條件利他等。
偏見以多種形式展現,如宗教、肥胖、性取向、年齡、移民等,喜歡自己的群體和不喜歡其他一些群體。
偏見:對一個群體及其個體成員對負面的預先判斷。
偏見使一種態度。它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某種獨特的結合物。
一個存有偏見的人,可能不喜歡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行為方式是歧視性的,并相信那些人無知而危險。與許多態度一樣,偏見非常復雜,而且可能包含某種傲慢的情感成分,這種情感起到了使對方總是處于不利的作用。
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志,它經常源自被稱為刻板印象的負面信念。刻板印象是一種概括,為了簡化世界,我們概括出:英國人保守,美國人開朗等。這樣的概括,或多或少是真實的。
偏見是一種負面態度,歧視是一種負面行為。歧視行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見態度。
態度和行為常常是松散地聯結在一起的。偏見性的態度并不一定滋生出敵意行為,同樣,并非所有的壓迫都源于偏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是制度上的歧視舉動,即使在沒有偏見意圖的時候也是如此。
偏見的微妙形式和公開形式:偏見為我們的雙重態度系統提供了最好的證據,我們對同一個目標可以同時擁有完全不同的外顯(有意識的)態度和內隱(自動的)態度。通過教育,外顯態度會明顯改變,但內隱態度會持續存在。
介紹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
有兩個比較特別的觀點值得記錄:生了男孩的父母比生了女孩的父母,在宣布寶寶的性別時更加驕傲;相反,生了女孩的父母在宣布寶寶性別時比生了男孩的父母更加開心。這似乎表明,父母在宣布性別的時候,對于男孩時從身份角度來描述,而對于女孩則是從關系角度來描述。
對女性最大的偏見是發聲在產前。就全世界而言,人們傾向于生男孩。
大部分人更喜歡女性而非男性,他們感覺女性更善解人意、和藹、樂于助人,稱這種有利的刻板印象叫“女性優秀效應”。
人們對于女性和種族的態度,變化是很快的,短短10年,發展迅猛,10年前可能種族隔離,10年后再提,就顯得是無稽之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