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朱先生用西方詩論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詩論。對中國詩歌的起源,詩歌與音樂、舞蹈的關系,詩歌與賦、散文和關系,詩與畫的關系,中國詩的音律,為什么中國詩走上了律詩的道路作了深入的闡述 。
通過閱讀,我得到了什么?(暫時拋開西方詩歌部分,單從中國詩歌的角度,)
1. 了解了詩歌從《詩經》到賦到古體詩到律詩的自然發展過程,不同時代的詩歌有不同的內在和外在形式和特點:情趣,意象、節奏。
2. 我們為什么和詩人看到的世界不同?因為詩人可以創造詩境,詩境的產生有兩個條件:一是知覺,“悟”,即從雜亂無章的直覺中見出事物的意象;二是意象恰能表現一種情趣,即移情作用。
2. 情趣及意象契合的關系,決定了詩的境界。同物之境與超物之境各有勝境,不易以一概論優劣。
3. 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中國詩在魏晉以前,移情之實例極不易尋,到魏晉以后,它才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詞和律詩中。同物之境不是古詩的特色,同物之境日多,詩便從渾厚晶趨尖新。
4. “同物之境”是和歌詠自然的詩一齊起來的。詩發展到以自然本身為吟詠對象,到有“同物之境”,實是一種大解放,我們不必因其“不古”而輕視。我個人就偏好這種同物之境。
5. 詩宜從情趣與意象的配合關系去研究,唐人的詩和五代及宋人的詞尤其宜于從情趣意象配合的觀點去研究。
6. 從情趣與意象的配合看,中國古詩的演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步是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文,第二步是情景吻合,情文并茂,第三步是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情。
這種演進階段雖然不能按時代劃分,但是如果按時代大略分,可是說:
漢魏以前是第一步,比如《國風》,在自然界所取之意象僅如人物故事畫以山水為背景,只是一種陪襯;比如《詩經》只用意象作引子
漢魏時代是第二步:《古詩十九首》及曹氏父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與情趣常達到混化無跡之妙,到陶淵明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極;漢魏詩篇常在篇中或篇末插入意象來烘托情趣;
六朝是第三步:自然景物的描繪從陪襯地位抬到主要地位,如山水畫在圖畫中自成一大宗派一樣,后來便趨于艷麗一途了。
7. 節奏在詩歌中是非常重要的,每個時期的詩歌的節奏也不想同,從受制于外在音樂的節奏到發展出自身的文字節奏。頓、四聲、韻。
8. 了解了律詩的演變過程。
9. 讀詩也是一個創造詩境的過程。
10. 讀一個人的詩要去了解他的人格、情感和經歷。
最后我們不妨看看先生這本《詩論》是如何誕生的。
朱先生在寫完《文藝心理學》(這本書也是先生融貫中西的經典之作)之后,他想對“詩”作一個理論的探討。在歐州時草成綱要。一九三三年回過后在北大任教。胡適看過《詩論》的草稿后,邀請他在中文系進了一年,后又在武大中文系講了一年《詩論》。每次演講時,都把原稿在加修改一番。到1942年時陳通伯先生和幾位朋友編一文藝叢書,收納此書,因此這本書就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