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京晚報》的一則報道讓天壇公園遛彎的一部分大爺大媽成了眾矢之的。公家的廁紙幾米幾米的往下扽,被教育幾句還理直氣壯的回懟“這是你家的么”,也不知道這份勇氣和不要臉的勁頭是哪來的。
不記得是多久之前,公共廁所開始在隔間里配備廁紙,再后來,隔間里的廁紙被挪到公共區域,據說這樣那些臉皮沒有特別厚的人就不會大庭廣眾之下扽走好多米,更不會直接把整卷廁紙揣包里帶走。也有一些地方的公廁,實在惹不起周圍低素質人群的層出不窮,干脆放棄配備廁紙。因此,出門自備紙巾,以應對公共衛生間沒有廁紙的情況,已經成了很多中國人的一種習慣。吃過幾次蹲在坑上伸手摸廁紙而沒有的虧后,這個記性就算是長下了。
中國人似乎對廁紙有種特殊的情結。每到超市大減價時,絕對能看到老中青三代人大包小包的往家提廁紙。以前有個同事說,她媽在超市大減價時屯的廁紙堆滿了整整一個儲藏間,目測10年用不完。似乎在屯廁紙這件事上,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代溝為零。
那些從公共廁所扽廁紙的人固然可恨、可笑,可這份可恨與可笑背后,卻折射出一份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輕賤。
我們來算一筆賬。一卷質量比較好的廁紙價格大約在3元左右,一個三口之家在沒人拉肚子的情況下至少可以用10天。平均下來每人每天所需要的廁紙費用大概只有1毛錢。
所以,那些扽走幾米公廁廁紙拿回家用上一兩天,再回來接著扽的人,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些人的臉面連幾毛錢都不值么。
同時,當我們在鄙視這些把公共廁所廁紙扽回家的人時,是不是也應該照照鏡子,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平日里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比如,
你借的共享單車是不是自己加了把鎖?
你是不是經常用單位的打印機打印私人文件?
你是不是在報銷差旅費時把個人花費也報進去了?
當你做這些事時,或許你還很驕傲很自豪的跟自己的孩子炫耀,讓他看看自己的爸爸媽媽小算盤打得有多精明。可隔天你又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拿了就叫偷。你家孩子糊涂了,其實是你造成的。
平日里,大家都在說,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更文明一些,希望那些素質低的人更有素質一些。當我們提出這種期待時,請捫心自問,你做的足夠文明而有素質了嗎?而真正的文明不是我們喊兩句空話,背幾首文明歌謠,而是過馬路時即使沒車你也能遵守指示燈,是排隊時無論有沒有人插隊你都能耐心等待,是心里時刻有別人,哪怕那個別人與你絲毫關系都沒有。
只有這樣,當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時,我們才能享受別人替自己著想后的便利。
今天,在鄙視那些扥公廁廁紙的人的你,自省了嗎?別等著別人罵你不要臉時,才覺得自己的尊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