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些令人尷尬的讓座現狀
我所在的省城是有著良好傳統文化傳承和尊老敬老氛圍的國家知名精神文明建設城市。與家風推崇的孝道相協調,政府和全社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為老年人養老、樂活提供了很多支撐和便利。
比如說乘公交車,除了車票根據年齡進行折扣乃至全免,給老年人乘車讓座更是做到家了。車廂里的顯示屏和音響反復播送“當您的身邊有老幼病殘孕及懷抱嬰兒的乘客、請給他們讓座”,車上設有專座,眾多的乘客一見上車的乘客中有老年人,不管坐的是不是專座,馬上爭相起身讓座。這讓我汗顏更讓我感動,我曾在島城住過多年也曾出差旅游過幾個地方,既未養成給老年人讓座的習慣,也確實未見哪個地方像省城一樣給老年人讓座真誠而普遍。隨著年齡增長,我益發喜愛尊重這個城市的人群和這個氛圍。看著那些讓座的朋友,我常想,我家的老人想必也曾坐過他們讓的座位免受擁擠站立顛簸之苦和不測的傷害。
然而,隨著公車改革,我乘坐公交車次數增多,卻發現讓座引發的意料之外的事。上班時間正是交通高峰,公交車上往往比較擁擠,可在這擠來擠去的乘客中不少是免票的老年人。年輕人站久了好不容易坐下來不愿再讓座,有的老年人就倚在人家身邊甚至直接說咱倆擠擠硬往上坐,年輕人迫不得已只得干脆讓座。還有的老年人自己剛坐穩屁股,就頤指氣使指劃鄰座:“小伙子(姑娘)給你大爺大媽讓個座吧”“哎,那個老師兒,坐到這孩子這吧,他年輕——”最極端的一次,我親眼目睹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因為八十多歲的老人倚靠她的座位而互相破口大罵,引得全車年輕人都來給她們勸架。新聞里也曾報道多個城市因為讓座發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以至有人結合其他事情添油加醋地感慨“不是老人壞了而是壞人老了”。一些人更進一步指出,有的老年人不到一站路明明可以走的距離還要坐免費公交,不但存在權利濫用爭搶座位的情況,還有浪費公共資源之嫌。
二、讓座到底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
大家一開始普遍認為讓座是道德修養方面的事,不過是起身之勞的小事一樁,而且讓座或許受到贊揚但從沒聽說不讓座會受到什么懲罰。后來,隨著讓座和不讓座的矛盾升級、人們法治和維權意識提高,有人就拿出《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第290和291條)說事,乘坐公交車歸根截底是個客運合同,公交公司(承運人)把買了票上車的乘客安全地運送到目的地是其法定義務;第302條進一步明確,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造成乘客傷亡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乘客們買了同樣的票就應該享受同等服務,公交車公司應該提供更周到更好的服務,而不是逃避責任,把老幼病殘孕和懷抱嬰兒者等特殊乘客在客運途中容易出現傷害的風險轉嫁給普通乘客。也就是說公交公司有責任解決好特殊乘客乘車的安全問題,而不是一股腦地推給同是其服務對象的乘客僅僅用讓座的方式解決。大家于是恍然大悟般理直氣壯地不讓座起來,這也是一些地方因讓座發生爭執甚至動手的重要原因。一方有些倚老賣老,一方自恃“讓你是情分不讓是本分”,焉有不頂牛之理?
實際上,早在1993年12月20日建設部、公安部令第31號發布1994年1月1日就開始實施的《城市公共交通車船乘坐規則》,已經對讓座做出明確規范。其第四條 (三)項規定,“老、幼、病、殘、孕婦及懷抱嬰兒者優先上車船,其他乘客應該主動給他們讓座”;第十一條規定,“違反本規則規定,造成城市公共交通設備、設施損壞或者乘客、乘運人員同財物損失、人身傷害的,由經營城市公共交通車、船的單位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修復、賠償經濟損失”。第十二條還對違反規則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和犯罪行為做出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管轄的安排。各個城市主管部門據此制定了實施細則。也就是說,所有座位均應向特殊乘客相讓,不讓座,首先應由公交司機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出現升格行為的,由公安或司法機關處理。由此看來,讓座是個明確的法定義務,不是道德問題。為什么會是個法律問題而不僅僅是道德問題?因為法律是社會公德標準的底線。為特殊乘客讓座是一個文明社會所有社會人起碼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那又為什么幾十年前明確的法律規定讓今人有些接受不了或者說沒有普遍周知和流行起來?除了因為幾十年來出現了許多復雜的新情況、社會公德在一定范圍一些地方有了一定程度退步甚至缺失,還因為對于賦予義務加重責任的規范我們常常會選擇性失聽失聲。
三、讓座問題怎么徹底解決
讓座的問題明確了,但圍繞讓座的比較突出的老年人占用浪費公共交通社會資源的問題怎么解決?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不能真正徹底解決讓座問題。座要讓緣于公交車上的座位不足。公交車的座位是一種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應當用在社會需求的刀刃上,公交車應在上下班高峰期把優質服務向社會生產者需求最迫切者傾斜,應該讓上班族有充分的座位。這需要公交公司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高運力、增加座位、控制好上車人數,不斷提高人均有座率。由于政府的尊老乘車免費政策加重了公共資源分配矛盾甚至造成資源浪費,在減少讓座避免浪費這個問題上,政府有責任采取調整上下班時間老人乘車不再免費的公共服務措施或全時不免費服務而以發放養老補貼給予真金白銀(上海模式)的方式破局,真正把好事辦好。
一句話,政府在進行有關公共資源分配的決策時,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利益,既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圖省錢省事,而要周全各方整體大局;公共資源服務提供方,要不等不靠,切實承擔增加配置提高質量的責任;每個人應該有基本的素質和修養,讓不讓座的兩難情境下,多想想自己的父母妻兒,推己及人,社會公德心自然會幫助你做出正確選擇。讓座問題也就徹底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