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種方式的執念,也許只是懶惰。By由牧
1
大約一年多以前,我在一條聲稱屏幕閱讀終將取代紙書的微博下留言,說自己有“紙執(對紙書的執念)”。
其實那時候用kindle看書差不多也有一年了。它比紙書攜帶方便,又比手機不累眼,高效地打發了我上下班路上的時間,也使我的閱讀量飆升。
但始終感覺屏幕閱讀與捧一本書閱讀有很大的區別,電子閱讀的基因屬性(電子閱讀更多讓人想到網文和碎片閱讀)似乎就決定了這種閱讀方式更適合快餐式的消遣。
也許因為小時候書荒,多年來我有囤書的習慣,“紙執”很深。可上次搬家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只挑出幾十本寄到深圳,大量的書只能送人或者扔掉。
除了不得不丟掉書的心理陰影一直還在,也因為這座城市真的無愧“圖書館之城”的美名——借書真的很便利,來深圳兩年,我竟然只買過兩本書,還都看完就直接送人了。
因為克制住了囤書的欲望,更多地利用kindle和圖書館,這兩年來,書越讀越多,竟然漸漸也破掉了“紙執”。
2
如我一般有“紙執”的人,會找出很多紙書的優勢,來證明自己執念的合理性:勾畫方便,手感質感立體感,新書的墨香,翻閱的痕跡……
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人可以否認電子閱讀的便利。
我在各種坐車,等人,等餐的碎片時間里,見針插縫讀完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有些大部頭,出門帶著很不方便,但手機或者kindle里卻可以輕松裝下數百本;
有時候不想面對別人好奇的眼光,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在讀什么,用機器就可以輕松免去這種尷尬——《西游記》就是我在地鐵上一點點啃完的,設想一下假如拿紙書周圍大人小孩的眼光。
在充分享受了屏幕閱讀的便捷之后,我越來越能體會到——也許大部分美好的體驗來自閱讀這個行為,而非紙質書本身。
3
仔細想想,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前年開始寫文章,去年開始在網絡發表。直到歡喜這個公眾號開了好幾個月,我的很多文章還是先寫在本子上,再敲進電腦的。
與“紙執”這件事情一樣,我也無意給自己找了很多理由,證明紙筆的益處:隨時隨地有靈感了就可以寫上幾句;涂抹勾畫方便,勾掉的句子也能看到,萬一還有用呢;莫言也不用電腦,手稿還能賣大價錢;面對電腦,不像面對紙筆那么親切,寫東西難產……
可就在還沒過去幾個月的現在,我所有文章都已經是直接在word文檔里完成了。原因無他,方便,且易存檔。
還有,做讀書筆記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的,這些年來大都是摘抄在本子上的,本子用了一本又一本,有些都已經找不到了。
直到去年開始用手機軟件記筆記,就越來越少手抄,現在幾乎完全放棄。不用再花費很長時間還抄得手疼,用關鍵詞搜索查找以前的筆記也很便利。
4
書籍是文字的載體,文字是信息的載體。
石頭,龜甲,竹簡,絲帛等材質都曾作為載體存在過,最終卻是被體積更小,攜帶和傳播更方便的紙張取代了。因為信息需要更快捷地傳播出去,能被更多的人獲取到,才有意義。
到了今天,無論是電子屏幕,還是紙書,也同樣只是不同的載體。但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今天電子屏幕無疑擁有了紙書當年面對竹簡絲帛的優勢,更快捷,更低價。
所以,報紙雜志的銷量受到了沖擊。因為人們在網頁和手機端瀏覽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對于我,不管是讀紙質書,還是用紙筆寫文章記筆記,與其說是執念,倒不如說是多年的習慣,所以很難短時間拋棄,總需要些時間去適應新事物。
而任何新事物,剛剛誕生時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超越舊事物的優勢,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們接受它,又抗拒它,愛它,卻又恨它,這不就是這個世界的縮影?
它永遠無法使我們完全滿足,卻又讓我們欲罷不能。
書庫不全,排版過于單調沒有美感,都是電子閱讀一直被人詬病的地方。可喜的是,這個產品一直在改進。
至于將來能不能完全取代紙書,我不敢妄言,也不在乎,我只是一個單純的使用者。
假如有天屏幕閱讀真的完全取代紙書,也許是因為它幾乎完全具備了紙書的優勢,使人們失去了迷戀紙書的理由;又也許不過是人們尤其年輕一代越來越習慣屏幕閱讀,不再習慣紙書。
5
其實接受新事物,并不意味著要立即完全拋棄舊事物和以前的習慣。
我現在還是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讀紙書,因為喜歡紙書的質感;
還是隨身攜帶紙筆,有想法了就記一下,回頭寫文章的時候翻閱找找思路;
讀書筆記除了全部記錄到軟件里,個別感觸頗深的短句,也會謄寫到本子上。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題目并非二選一,非此即彼,二者往往可以得兼。而讀書這件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了。
形式重要嗎?重要。但若是執迷于形式,忘記讀書的本質是獲取知識,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先生工作很忙讀書比較少,一個月大概只讀一本書,所以用手機多一些;而我書讀得多一些,就用紙書和kindle互相配合的方式。
有些書,比如兒童畫冊,立體書,特殊排版的書,目前確實是紙書的的排版和印刷才能夠更有效地傳遞作者想表達的信息。
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方式即可。執意破執又何嘗不是一種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