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土職業的關系,經常有人讓老土推薦書籍,殊不知老土本人的“讀書”的閱讀量并不高。雖然每天的確會花上不少時間閱讀,但更多的是閱讀一篇篇來自互聯網的“碎片”內容。這樣一來反倒并沒有什么時間花在“大部頭”的書籍閱讀上。
雖然“碎片化”閱讀有各種缺點,但是碎片化的兩個特征讓其成為老土的首先閱讀類型。首先是內容的篇幅往往較短,這樣完全可以利用各種碎片時間進行閱讀。老土一直就想不明白那種一天幾本薄書,幾天一本厚書的人是如何做到的。據說現在網上有這種訓練人高速閱讀的課程,只是老土一時還體會不到其中的意義。其次是碎片化閱讀的內容的實時性往往更強。而老土所處的IT行業更是將“日新月異”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這個背景下,如果想要獲得最新的資訊和內容無疑更短小更新更頻繁的“碎片化”內容更合適。
在老土看來,書籍閱讀恰好處在碎片化閱讀的對側。書籍閱讀應該對相關領域做更加深入和全面的闡述。因為內容足夠全面,足夠深入,所以書籍內容正好可以與碎片化內容形成良性的補充。相應的老土對那種“快餐”式的書籍非常的不感冒。
當然上述的分析主要還是針對IT領域的書籍。這些觀點對“小說”領域并不合適。實際上在初高中時代瘋狂的讀通關了金庸老爺子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之后,老土基本沒有完整的讀過什么小說。
而這兩年老土讀的小說往往都是小白文,題材以玄幻為主,也算是比較認真的追過唐家三少、番茄土豆的連載。從老土的觀點看,這類小白文更類似與“碎片化”內容。如果真的將這種小說結集出版,往往顯得非常奇怪,讀起來也少了很多“期待”。老土也知道有些網絡小說成功的出版發行了,但是對這類小說的銷量老土持保留態度。
寫了這么多關于閱讀的內容,下面就要說說閱讀的載體了。無疑手機是碎片化閱讀的最佳載體,主要是因為手機與碎片化時間可以高度匹配。“上電梯,掏手機,開應用,閱讀”,別說你沒有干過!那么書籍閱讀的最佳載體是什么呢?老土相信Kindle是很多人腦海中立即浮現出的一個名字。關于紙介質書籍是閱讀的最佳載體,還是kindle是最佳載體的爭論從kindle誕生之初就有。
老土認為這個爭論沒有太多實際意義,更多的是大家希望通過這個爭論來表達自己的態度。然而不管怎樣Kindle都算是一款非常成功的產品。成功到一個產品的名字甚至可以成為整個品類的代詞。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看過類似的笑話。
跪求各位大神,小生要買一款kindle,請問買什么牌子的好一些呢?
時間如白駒過隙,到今年kindle已經誕生十年了!老土在碎碎念了一些關于閱讀的觀點之后,準備轉一篇關于這十年kindle發展歷程的帖子。
Kindle 十年設計演變史:從模仿紙張到創造標準(http://techcrunch.cn/2017/11/22/how-the-kindle-was-designed-through-10-years-and-15-generations/amp/ )
Kindle 在 2007 年 11 月 19 日發布,如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專用電子設備之一。這款電子書閱讀器自發布以來在設計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很難相信第一代產品和最新款都是用來做同樣的事情。
亞馬遜 Lab126 硬件實驗室設計副總裁克里斯·格林(Chris Green)日前接受了我的采訪,回顧了那些定義和重新定義 Kindle 的設計選擇及背后的原因。正如格林向我解釋的那樣,他曾在 Lab126 實驗室長期任職,但并不是從頭至尾都參與了 Kindle 項目。
“我入職亞馬遜的第一天,恰好是 Kindle 發布的那一天。當我走進辦公室,每個人看上去都興奮極了。我當時以為在亞馬遜的每一天都是這個樣子,”格林回憶說,“第二天早晨,當我再次走進辦公室,他們已經在一天內賣完了 Kindle,每個人臉上都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所以,那是很有意思的 24 小時。”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格林的工作就是讓 Kindle 盡量接近他所稱的“黃金標準”:紙。“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讓使用 Kindle 的感覺超過紙,但確實可以讓它像紙一樣引人注目,”他說,“我們的確不需要任何邊框或是翻頁按鈕——在過去的 15 代,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基本上都是為了把它變成一張紙的模樣。”
對于那些仍然依稀記得一代 Kindle 模樣的人來說,這種華麗的轉身可能讓他們吃驚不已——一代 Kindle 的邊框設計很粗糙,按鍵像豎條,而鍵盤又過于強調工效學,這一切令其看上去都像是野獸派風格。我始終覺得,把一代 Kindle 放在家中,那感覺就像電影《異形》中的道具。
雖然格林并未參與開發第一代 Kindle,但他對其設計語言相當熟悉。事實表明,邊框設計缺乏美感背后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如果你仍然保存著一代 Kindle,你會注意到它的橫切面其實就是平裝書的橫切面——一頁頁的紙就是以那種角度翻頁的,”格林說,“一代 Kindle 的尺寸甚至與標準平裝書的尺寸相仿。即便是在早期階段,他們也盡最大努力想讓 Kindle 看上去與平裝書一樣。”
這種考慮在二代 Kindle 上面已經或多或少減弱了——二代 Kindle 放棄了傾斜式頁面視覺隱喻,重新采用了其他許多大膽卻獨特的選擇。
“一代 Kindle 的所有要素,比如方塊確認鍵以及鍵盤一分為二的事實,都是合乎常理的,而且在人體工學上也很講究。”格林說,“所以,一切設計元素都非常合乎邏輯——但當你深吸一口氣,開始變得冷靜以后,你馬上會說,等一等,還有更輕松的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些按鍵的形狀不應該像這個樣子啊。”
重新設計是為了讓 Kindle 覆蓋更廣的人群,同時更具吸引力——一代 Kindle 樸實無華的設計可能無法俘虜更多人的心。依我看,這種方法成功了:清晰的線條和精心設計的比例,讓 Kindle 2 看上去更加美觀,多年后它仍然在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占據著一席之地。
在此之后,亞馬遜推出了“很短命”的 Kindle DX,這是一種大幅面電子書閱讀器,而這款設備之所以沒有流行起來,部分原因是更大幅面閱讀(文章、雜志)設備市場的規模不大,或是還沒有做好迎接更多用戶的準備。
在 Kindle DX 上市之前,一個特別高端的功能被砍掉了:“第一版 Kindle DX 的后背我們設計成了布面,是真正的織物,但那種材料成本太高了,”格林說,更為重要的是,“高低不平的表面易于磨損。我們可不希望人們有一種身在跑步機上的感覺,所以我們在耐用性上花費了大量心血。”
格林還提到了在那些更難定義的特性上所要付出的努力——基本上,每一個細節都會決定閱讀體驗的好壞。“在頭幾代 Kindle 產品上,我們對用戶進行了大量調查——他們去哪兒,我們也跟著去哪兒。我們辦公地的確有很先進的閱讀實驗室,觀看人們閱讀的場景,了解他們在掃過一行字時,眼睛多久變疲勞。”他還補充說,“一旦眼睛出現疲勞,人們在閱讀時就會變得焦躁不安,上面的東西看上去很不舒服。”
他們最終確定了最佳字距和行長等元素,確保 Kindle 在閱讀性方面有所改善,即便他們改變了這款設備的其他設計元素。
黑色成機身主色
第三代 Kindle 在設計上做出了一大改變以及諸多微調。實體界面相對于屏幕尺寸持續縮水,向那個黃金標準慢慢靠攏。但更為重要的是,第三代 Kindle 的主色從白色變為黑色。
這難道是對黑色的智能手機作出的回應嗎?還是用戶抱怨白色容易臟?或是因為材料短缺?都不是,正如有些人所猜到的,主色調的改變是為了騙過我們的眼睛。
實際上,電子書并不是白色的,其實是灰色陰影,甚至不是特別亮的顏色。所以,如果電子書閱讀器的邊框是白色,那么白色的塑料材質令其看上去更像是灰色。但如果邊框是黑色,則給人一種截然相反的印象:它讓灰色看上去更亮,結果,“黑色”字體——其實就是更暗的灰色——看上去更暗。
“那恰恰是原因所在,”格林說,“我們轉而采用石墨黑色,以達到合適的對比度。我們希望黑色字體在屏幕看上去更顯眼。”再結合 E Ink 新的電子紙顯示器 Pearl,新一代 Kindle 在對比度上實現了重大飛躍。在向新一代升級之前,Kindle 的確需要這種轉變。
第四代 Kindle 是第一款沒有鍵盤的 Kindle 型號,因此整體尺寸縮水不少。但在我看來,恰恰是由于這種改變,Kindle 就好像是失去了靈魂;在我眼中,Kindle 4 及其后續產品更像是以前的廉價平板電腦,而不是全新設備。
恰恰是 Kindle Touch,向我們展現了 Kindle 系列產品的未來趨勢,盡管在當時,我對 Kindle Touch 及同類產品并未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總是對觸摸趨之若鶩,”格林解釋說。正是因為電子書屏幕的低刷新率,早期版本上的鍵盤和其他按鍵才有存在的必要。格林表示:“問題是,那些早期的觸控屏在沒有前光的情況下,加上了一層泛黃的深褐色層,讓對比率更差了。”
Kindle Touch 使用紅外來完成觸控的解決方案最終也只是權宜之計。“如果你不得不將拇指從邊框拿開,放在屏幕上面,就會產生一種認知負擔。”格林說,“在前光應用到 Kindle 之前,我們一直使用紅外觸控,因為那會讓深褐色層逐漸消失。”
在色溫上下功夫
前光設計早已存在,而且在 KindlePaperwhite上面看上去更加明顯。我在 Kindle Paperwhite 上市前幾個月就見到了原型產品,事實上亞馬遜早在 2010 年就悄然收購了一家名為 Oy Modilis 的公司,該公司就擅長開發 Kindle Paperwhite 等設備上使用的導光薄膜。
當時,即便考慮到亮度這個因素,設計者最擔心的仍然是色溫。鎢絲燈泡或者火苗照在紙上產生的溫暖,的確是難以復制的,因此他們不得不滿足于色彩上有點冷的東西。
“白色 LED 被分成三種不同的溫度:溫暖、藍色和中性,”格林解釋說,“通過將那些不同色彩進行融合,你可以獲得一種很好的混合色調。于是,我們利用那些混合色調,做到了我們現在做到的事情,但始終存在改進的空間。”
雖然前燈非常適合一款便捷性極強的閱讀設備,但色偏(color cast)并不適合每一個人。不過,Kindle 從來沒有重蹈 Kobo 的覆轍,而是增加了可由用戶選擇的色溫設置。格林說,Kindle 團隊最終選擇走上一條簡化產品的道路。
2014 年,Kindle 產品線再次擴大,推出了 Voyage。為了實現進一步簡化的目標,亞馬遜決定給它增加一個隱藏的選項,通過敲擊屏幕來翻頁。PagePress 利用 Kindle Voyage 內置傳感器來分辨用戶何時輕輕擠壓屏幕邊緣,讓他們可以更直觀地翻頁。讓格林感到吃驚的是,這項功能并不太受歡迎。
“Voyage 上面的翻頁按鈕既酷又貴,但翻頁按壓的確具有令人非常滿意的元素。我吃驚地發現,人們并不喜歡 PagePress 技術,因為它沒有聲音,但在模式切換時會發出很大聲響。人們抱怨說,噪音讓他們不堪其擾,”格林說。圍繞這個問題的研究有許多,但最終 PagePress 并未成為 Kindle 設計的主打元素。
大概六個月以后,第三代 Paperwhite 問世了;其最主要的一項改進就是增加了新的高清屏幕,但它在字體呈現方面的改進也是不容忽視的。亞馬遜從零開始為 Kindle 屏幕和輸入引擎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字體:Bookerly。
Bookerly在字體排印方面并不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在設計理念上卻發生了重要轉變——承認字體環境的優勢和短板并進行相應改進,而不是試圖模仿紙質效果。電子紙顯示器就像報紙、教科書或連合活字一樣,也需要有自己的字體和樣式。電子書閱讀器的定制字體已經在別的地方出現,所以過了很長時間亞馬遜才決定在這個方面展開進一步嘗試。
與對稱設計說再見
Kindle Oasis也許是自鍵盤取消以來,Kindle 設計上所做的最大變動。它還進一步預示著這款電子書閱讀器對用戶的承諾,即作為一種只需以某些方式復制打印頁的獨立實體。格林表示,與古體字分道揚鑣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世上存在一些被人類認為是很美妙的事情:黃金分割率、斐波納契數列,當然還有對稱,”他說,“我們在對稱設計上深陷困境,以致于無法再前進一步——所以我們用 Oasis 來進行一次大膽的嘗試。”
“當你看到人們使用這些設備時,有一點非常清楚,那就是他們希望將重心掌握在手里,按鈕掌握在拇指下。但是,由于空間的限制,兩邊都有實體按鈕是不現實的。今天的電子紙設備基本上就是顯示部件和電池元件的疊加,那些技術的發展速度卻是不同的,”他解釋說。
于是,他們隔離了機身一側的電池,令整個設備不再對稱(至少在常見方位上),同時還解決了重心、偏手性和翻頁等問題。
新款 Oasis 在設計上與前一代已經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因為屏幕更大,可以覆蓋更多的地方:它是第一款配備 7 英寸屏幕的 Kindle,但整體尺寸并不比以前大。這款 Kindle 讓我們更接近于“黃金標準”。這種理念堅持到了現在,雖然 Kindle 的設計在未來肯定還會發生改變。
還有一款沒有問世的 Kindle
我問格林,在這么多款 Kindle 當中,他對哪一款情有獨鐘,或者說感情最深。他一本正經地回答道:“我的答案是一款已經夭折的型號,那是一款你們都沒見過的版本。”
“你知道我們的努力方向,而我們現在距離這一目標真的很近,”格林神秘兮兮地說道。格林表示,他并不經常購買最新 Kindle 產品,目前仍然保留著兩款 Oasis 設備,“未來的型號會更好。”
格林仍然對整個電子書閱讀器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Kindle 就是單一用途的設備往往成為理想辦公用具的典型例證。
格林說:“這就好像是錘子與瑞士軍刀之間的區別,難道不是嗎?如果你想去度假或是通勤,你當然想要錘子——如果你要的是真正的電子書閱讀器,那么你就不能掉進手機的兔子洞。”
他指出,Kindle 業務正在取得快速發展:“上一個 Prime 會員日也是 Kindle 在美國國內最暢銷的一天,市場仍在不斷增長。Kindle 業務正在騰飛。”
“這種火爆的狀況還會持續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