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第12周復盤
1.工作:本周三件事OK,思考更有效的工作方式。
2.生活:出差回家;周末陪姥姥看車展;陪孩子親子作業;幫老公開車去4S保養;外出聚餐。
3.成長:早起第1207天(本周平均5:07起床);冥想第745次;潛意識梳理;個人成長宏觀(感知)與微觀(對比)的分析。
二、第12周小確幸
20210315 440/500 周一
1.早上如約起床奔赴工廠,本想休息緩解加班的疲勞,但跟司機師傅的聊天互動,收獲了滿滿的肯定,以及他對成長的感恩,聽聽別人的故事,非常值得。
2.說到做到,答應的事情順利完成,開心。
3.中午吃了無錫特色小吃,餛飩和小籠包,謝謝同事們的熱情。
4.下午回程火車上休息了會,然后補充資料,電話溝通,互動的樂趣。
20210316 441/500 周二
1.跟離職同事做了面談,找到并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很重要,祝他一切順利。
2.同事推薦中午在車子上休息會,不錯的主意,嘗試了下,10-25分鐘高效休息。
3.晚上8點就睡了,上周出差信息量太大,白天開會,晚上加班,好好補補覺。
20210317 442/500 周三
1.巧遇的糕點,為開會緩和了氣氛,效果非常棒,謝謝增添的暖意。
2.晚上為同事挑選了入職兩周年賀卡和禮物,感恩遇見,謝謝給我們提供的平臺和成長機會。
3.給家門口的廣場點贊,實打實的購物領取禮品,雖是小零食,但說到做到,沒有太多限制,做的活動很有心意,點贊。
4.給孩子挑選了記作業的小本子,還有蝴蝶發夾,溫馨的小物件。
20210318 443/500 周四
1.佩服廠長的講話能力,用想干,敢干,能干三個詞串聯了上周會議內容分享,非常有心意,學習的楷模。
2.收到CEO的正向反饋,謝謝。
3.下午跟新任質量經理溝通,思路很清晰,相信接下來的工作會很有成效。
4.跟老員工溝通,感恩打開心扉,不設限,感謝多年付出。
5.加班完成了幾項事情,做完心情舒暢。
20210319 444/500 周五
1.跟著痛快的人做事,很有效率。
2.膝蓋恢復的不錯,做了年后第一次瑜伽,練完真舒服,還收獲了贊美,雖然這段時間沒法運動,但堅持走路,冥想,心態調整的OK
3.慶祝同事又拿了一個學歷證,特地買了精致的酸奶,點心慶祝,然后做了團建,聽大家的故事分享。
3.全家人有機會一起逛麥德龍,挑選了一堆物品,結賬時不太到,拿了一包冷凍食品,剛好湊齊300,好巧,吸引力法則。
4.當家長放松了,孩子也開始開心練琴,思考習慣養成的必要性和打卡背后的目的。
20210320 445/500 周六
1.好巧,父母想看車,周末剛好有車展,可以一起看起來。
2.午餐吃了多福餃家的水餃,幾個餡都不錯,父母也說好吃。
3.孩子下午在家玩耍,自制活動規則,買車,套圈,障礙物跳,哈哈,很多樂趣。
4.晚上參加孩子小提琴課的家長會,孩子跟著一起去了,會場安靜的畫畫,這個當時不錯。
20210321 446/500 周日
幫老公去4S店修車,順道跟姥姥看車,感恩上午姥爺陪孩子上興趣班。
中午一起去了肯德基,還去了商場拿東西,感恩孩子說到做到,幫我拿東西,重要的是孩子選了禮物說好好練琴,并且真的這么做了,哈哈。
說好的洗車,別人幫著做了,太巧了,感恩。
晚上跟孩子一起親子作業,語文,數學,英語,小提琴,一樣沒拉下,還畫了畫(沒帶課本,畫的內容),開心的作業,獲得老師點贊,小驚喜。
三、第12周收獲:
本周經歷的關鍵詞:精力恢復
1、上周開會,白天開會晚上加班,精力直接不夠用,補充完睡眠很舒服。注意保護精力。
2.個人成長思考:宏觀感知+微觀對比。
3、在踐行中不斷問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更有效?---關于核桃小米的故事。
4、自己的財富觀:通過行動和努力讓自己幸福,快樂,然后自然賺到錢,而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先幸福再去做事,順便把錢賺了。
5、自己的價值觀:真正幫助別人,而不是靠權利或所在崗位帶來光環。
6、面對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常在,看到就好,直面問題,不必害怕。
7、面對空白:現在每次遇到頭腦發脹,一片懵的狀態,轉換的一種思路就是:這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問題背后就是機遇,讓自己放松下來。
8、反思復盤:早上的復盤反思,有對潛意識的追問,斷舍離的分析,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財富藍圖。
9、面對壓力:放平心態,沒那么難。比如輔導小孩子做作業,自然而然,減少情緒帶入,輕松做事。
四、第12周看到比較好的文章或觀點
1.江蘇校長: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
2.輝哥奇譚:大多數人自我管理的最大挑戰都在于「日常太忙,以至于沒有時間真正地發展自己。」忙到沒有時間思考的話,一定會發展到內卷。所以理性的企業應該創造留白空間,帶來思考與反思的機會。
3.伊心:做夢的勇氣。
4.小米:其實榜樣最重要的是,以前你總覺得很遙遠的事情,她做到了,會讓你堅定地相信,其實你也可以朝著這個目標去做,有一天也會實現。
5.武志紅:過度地自責,就會讓人一直活在愧疚和苛責里,“自我”也會因此變得緊繃壓抑。
這無異于對自己的精神暴力。
所以我鼓勵大家,當你遇到什么事,都條件反射地認為“都是我的錯”時,
記得去覺察那些情緒的背后是什么,去現實里檢驗那些“錯”,再去靠近那些真正滋養的關系,伸展自己。
6.樊登讀書:我們本來就沒有辦法取悅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