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一直幼稚地彷徨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如同“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樣,非得借酒才能澆出來。
那時候吃飯倒是極其慢,慢得比大多數女生還要最后吃完。
所幸的是,還是樂觀的一面戰勝了自己,大學畢業之后找了工作,而不是像某位中了梭羅之毒的小伙子那樣,迷失在混凝土所鑄的森林里、人流所匯成的湖泊旁。
其實,少年時那種“出世”與“入世”的想法并未遠去。在大學里,閱讀了不少禪宗、哲學等著作,然而天性愚笨,不似六祖惠能般有靈性,一觸即通。更像是強調“漸悟”的北派神秀門徒,走向了西方哲學的道路。
老早之前就意識到這種資質愚鈍,還寫了一本“漸宗與頓宗”的小文,為自己辯護。
如果把繼續讀書也當作是一種“出世”的逃離,那么我還是在“入世”4年之后,再次遁入“學”門,只是選擇的是攻讀哲學碩士。
就這樣繞了一大圈之后,試圖從哲學漸漸接近禪宗。然而,西哲的思辨太強,講求邏輯,最后雖然似乎能夠以哲學理解禪宗,但始終無法參透。
倒是近一年來閱讀,讓我漸漸在中西之間建起了認知的橋梁。先從接觸阿德勒開始、然后是王陽明,接下來又是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埃克哈特·托利的《當下的力量》,然后是積極心理學的塞利格曼[1]。
塞利格曼提倡的冥想,讓我開始回到了大學生時期的禪宗上。并開始嘗試這種方式,做了大概一個月時間后,效果的確不錯,至少是治好了我的失眠,也基本上讓我之后很少再發脾氣,當然,除了開車的時候,偶爾還是會有路怒癥。
我通常愿意分享一些自己近日的所學所讀和所想給朋友,而不是聊聊八卦。在我冥想的那段時期,正好有個朋友失戀,多年戀愛最后遭人背叛,我便推薦他做做冥想試試。
記得當時我問,“讓你感受痛心的到底是身體哪個部位?試著追尋一下這個感覺的起源,就會好很多。”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做,或許有,也或許是他積極鍛煉的結果,反正還是從痛苦中走了出來。
倒是我,在此之后反而逐漸不再每天冥想,情緒倒是沒有多大的變化,比較平緩穩定。后來閱讀生物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著作,感覺更進一步地與“得道”越來越近。
這些天也一直構思著,如何使用演化理論來為冥想或者禪宗打造一個生物學基礎,雖然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書中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生物學確實讓我看到了,我們人類是如此深刻地受限制于演化所打造的環境和心理。
一切情感反應皆為采集狩獵時代而準備。我們害怕、擔憂源自于最初對自然萬物的恐懼;我們憤怒、發火是因為有人試圖挑戰自己的領地,無論這領地是虛構的心理空間還是實際上的地盤;我們對人友善、微笑可親,源自我們的社交本能……
諸如此類,但我們并非只是具有獸性,生物學一直所強調的是,所有這些反應,一半來自遺傳基因影響,還有另一半受控于我們的文化,可以被我們的觀念所改變。
這樣可以不通過宗教,簡單地通過認知,或是冥想、內觀等輔助,便可以控制住自己,馴服內心的野獸,或者喬納森·海特所說的大象。
當你試圖追尋情感反應的源頭,你找到了生物學的本能,當你認識到了本能,就能控制住。這是我的思路,從生物學進入禪宗的路徑。
可惜的是,用認知科學的話來說,那個情緒反應是一種快捷的方式,而理性是一種慢的方式[2]。所以說,要是嘗試使用理性去控制住情感,往往就會慢上一拍,你對孩子發火了之后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你不自覺地擔憂用情感負債表解決不了。
慢半拍的理性,就喪失了主動權。所以,就來到了禪宗,內觀和冥想的領域,而且積極有效。當然,作用還并非如此,對于自控力、認知和減壓,治療抑郁、焦慮等癥狀,要出奇的有效,已經被多個獨立研究所證實。
正向塞利格曼所提倡的,治療抑郁癥等多種情感問題,嚴重的可以用藥物來解決,但一般來說,內觀和冥想是更為可取的方式,至少沒有副作用。
冥想或許只是10分鐘內的自我放松,而內觀則需要你在吃飯的時候再慢一些,仔細品味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走路的時候感受走路的感覺,洗澡的時候體會水流經過身體的滋味。
而現在我終于開始不再吃飯如狼吞虎咽了。
很多人覺得這種神叨叨的方式,只適合推薦給哪些郁悶的主婦或經期失調的高齡女性,又或者是生活失敗、職場不如意的男士。
這種偏見可以理解,就像瑜伽剛開始推行時候備受嘲笑一樣,但現在卻成了健身房里比有氧運動更多人報名的正常項目。
一直以來,內心總有種沖動,想要在鄉下買一塊地,回歸到農耕生活。我可以肯定,這不是受到梭羅的影響,因為這種沖動在我認識梭羅之前就有了。也或許是高中時期所種下的“出世”愿望,讀過的那些古人浪漫主義的詩詞。
但現在不再如此想了,一來沒錢買地,二來農耕生活的瑣事肯定會纏身,蚊子啦,蛇蟲青蛙啦,遇到危險時也沒有個鄰居啦之類。最重要的還是,內心的修為與平靜,從來都無關乎環境。
大隱隱于市。
-
這時期讀的書參見《這一年讀的十本書,讓我不再和女友吵架》,關于冥想的部分參見《我的冥想之路,及冥想的心理基礎》,積極心理學的文章參見《再次強調這不是雞湯,而是積極心理學》。 ?
-
見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基思·斯坦諾維奇的《機器人叛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