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談拖延癥。
其實人的惰性是天生的,沒有人生來就喜歡工作。相比辛苦枯燥的勞動,人類更偏愛簡單有趣的娛樂。如果把人的大腦看做一個理性的掌舵人的話,如果沒有外界的誘惑,那么這位掌舵人會不斷地做出理性的決斷;然而正是由于存在各種誘惑,當人類在做出理性決策的時候,魔鬼猴子會出現,然后驅使人們去做一些與主題毫不相干但更加有趣的事情。
毫不夸張的說,所有人都是拖延癥患者,只不過程度不一樣罷了;而那些讓人感覺不到拖延的人,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善于處理與截止時間的關系而已。
注意,這里提到了“截止時間”。有時我們在談拖延癥的時候會忽略這個條件,但這個條件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事件的走向。
根據有無“截止時間”,可以把拖延癥分為兩種。
截止時間猶如“慌亂怪獸”(panic monster),它是拖延癥患者抵抗拖延的最強大的武器。它會在最后期限到來之前趕走魔鬼猴子,從而讓理性掌舵人回到正規,并促使拖延癥患者在截止時間內完成任務——盡管完成質量可能很糟糕(正如這篇文章,就是慌亂怪獸駕到后的產物~)。
但沒有“截止時間”的拖延更加糟糕,長此以往,會導致拖延癥患者焦慮和沮喪,他們認為自己一事無成。由于沒有“截止日期”,焦慮的拖延癥患者會無限期地延長自己的計劃。久而久之,他們感覺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觀者。讓他們沮喪的并不是缺乏夢想,而是他們甚至還沒有開始追尋夢想。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會有一些“看起來”像在無限拖延的計劃,而實際是執行者的醞釀時期,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對于這種情況,也許我們只能靠平時的觀察來鑒別了。
這幾年有個非常熱門的新事物——人生格子。它是指,如果把人的平均年齡定為75歲,一個月定為一格,那么人的一生也只有僅僅900個格子的時間。去掉從出生到會認知的時間,再去掉平時吃喝拉撒睡覺的時間,人的一生還有幾格能用呢?
寫下計劃吧,別忘了加上“截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