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3.14-3.17)
3.14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孔子說:周代的禮儀是繼承了夏商兩代的,多么豐富啊多么有內涵啊,所以我喜歡周代的禮儀。
隨記:《禮記》里面記載孔子的話:“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所謂三代就是夏商周,孔子把這個路徑作為一個繼承的正統。雖然孔子本人是殷人后代,但從繼承角度看,還是周朝把禮儀發揚光大了。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曰郰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孔子進太廟參與祭祀,每件事都要詢問一下。有人就說:“誰說郰邑大夫的兒子懂禮啊?你看他進了太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問。”孔子聽說后,就說:“問,就是有禮啊!”
隨記:魯國是周公封地,太廟是周公廟。孔子青年成名,30歲的時候齊王就來向他問禮,名聲在外。這位仁兄看到孔子進太廟謹慎詢問的樣子,就想出出孔子的丑,相比平時就對孔子不太待見。不過孔子的回答非常巧妙,謹慎,本就是有禮的表現嘛。謹慎一點,總比弄錯了好吧。郰人,指的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他是郰邑大夫。說明提問的仁兄是魯國大臣,年紀也不小了,才會用郰人之子這個稱呼來指代孔子。
3.16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孔子說:射箭的主要事項不是能不能射穿箭靶子,因為每個人力量不同啊,這是自古以來射箭的禮儀。
隨記:這是孔子講射箭禮儀的。這里講的不是軍射,因此不注重力量,只注重射的準確度。
原因很明確,人的力量不同,如果講求射穿箭靶子,那就有相互較勁的意思了。射禮是觀德的,前一章里孔子還說“君子不爭,必也射乎”。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子貢想要免去告朔禮上殺羊。孔子說:阿賜啊,你覺得羊浪費了可惜,我呢,我覺得這個禮免去了可惜。
隨記:這大概是子貢當魯相時候的事情。“朔”是每月初一,按周禮,天子在每年秋冬之交的時候,召集諸侯,發給他們下一年的年歷書,諸侯們回去把這本年歷書藏在太廟里面,每個月初一的時候,就殺一只羊,叫做餼(細)羊,祭祀一下太廟,這就叫“告朔”,祭祀完畢,到天子那集合聽政,每年如此。到了孔子這時候,諸侯們已經久不到周天子那里去朝拜了,包括魯國。但是這個告朔禮還在,所以每月初一,魯國太廟要殺一只羊祭祀。子貢想要免去的,就是每月一只,一年十二只羊。
但是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這時候沒考慮到他的老師說過“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也”。子貢是經濟人,在他看來,反正告完朔也沒后文了,還祭祀什么呢,一年十二只羊,浪費。但孔子可是周代禮儀的頭號擁護者啊,禘禮不當,他冷眼冷語,絲毫不留情面。這會連自己學生都竟然想改動周禮,孔子大概覺得不能再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