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錢太后的歸西,使周太后坐立不安,她喚來朱見深,想知道朝中大臣們對錢太后報有怎樣的殮葬意圖。而朱見深帶給她的卻不是什么好消息,大臣們固守著先帝的遺詔:“錢皇后千秋后,與朕同葬”。一帝一后合葬的百年祖制,想改變的確存在一定的困難。那些天里,周太后不停地埋怨著朱見深,如若當初堅持聽她的話,廢了錢太后,就不會出現眼下的窘境。
“兩宮并存,我已讓步,今兒個不能一讓再讓,如皇兒還當母后是娘親,就去為她另擇墓葬,否則你也來替我收尸罷。” ?周太后威脅朱見深說。
“母后,兒自然會站在您這邊,說服眾臣,為她另擇墓冢”。
時至炎夏,入殮耽擱不起,朱見深召集幾位重臣,在武英殿里商討錢太后殮葬事宜。當大臣們還未坐定,朱見深便開門見山地問:“錢太后歸西已有時日,卿等考慮好了在何處重覓陵墓殮葬嗎?”
“皇上,實不必從覓陵寢,錢太后與先帝合葬裕陵,此乃先帝之遺愿,臣以為不必延時探究。”宰相彭時首先開口道:“幾天來,臣等一直在候諭旨,企盼皇上篤定時日,盡早讓錢太后入土為安的好”。
“你之所言,難道朕會不知道嗎?”朱見深情急地指責道:“朕只是擔心,錢太后祔葬裕陵,朕的母后怎辦,她千秋萬壽之后將葬于何處,爾等就不曾想過嗎?”
“皇上對兩宮太后的孝順,盡人皆知,實為天下人子之楷模,其圣德之舉,早已名滿天下,然欲忠孝兩全,當以合乎大禮為最。” ?彭時起身揖禮道。
“是啊,陛下,錢太后祔葬裕陵,是早已篤定之事,本無商討之必要。倘若皇上欲加更改,來日必將有損皇上之德名。” ?內閣大臣商輅隨后起身揖禮說。
“卿等所言極是,但汝等也該為朕想想啊,朕多次勸慰母后,但不允,朕如何是好啊。朕違悖禮儀固然不孝,然悖逆母后之命也是一種大不孝啊,連生身娘親都不聞不顧,還能算孝順有德嗎?汝等居心何安,居心何安啊!”朱見深拉著哭腔質問。他已被大臣們搞得手足無措,幾乎快被逼瘋了。
“皇上陛下素為大義之君,天下有目共睹,老臣日月揣摩,但僅是邯鄲學步而已。”大學士劉定之跟進說:“所謂孝順之道,貴為恪守大義,而非遵循長輩一時之命禮。倘若皇上悖大義,取小義,天下仿之,則后患難窮矣”。
“住口,住口。”朱見深阻喝道,心中怒火中燒:“依你之見,朕是取小義,舍大義,青黃不分之人嗎?”
“皇上稍安勿躁,保重龍體。替皇上分憂乃作臣子之職責。英宗帝雖留有遺詔,要與錢太后生同衾,死同穴。但臣等以為,大明成化既開兩宮并存之先河,所謂忠孝兩全,皇上亦不妨將錢太后葬于先帝之左,右位留于周太后萬壽后祔葬之用。一帝二后祔葬之例,自古有之,漢文帝尊禮薄太后,雖呂太后不討宗族之偏愛,尚得以兩后同葬長陵。宋仁宗尊禮李宸妃,雖前劉后無嗣,亦得與真宗同祭太廟。”彭時一邊安撫一邊將早已備好的疏章遞與朱見深:“既然錢太后、周太后均為兩宮皇后,生前同尊,身后共享,也就無悖于祖制,此乃一舉兩得也”。
朱見深一時語塞,打開手中的疏章默念起來,以此回避重臣們的嘮叨絮語和德義說教。疏章上的詳細文理朱見深一時無心細讀,但落款處連綴的九十九名大臣的簽名卻深深刺痛了他的眼睛,這是他事前未曾料到的,如此多的朝廷輔臣聯名上疏,說明自己的德行僅是大臣們平日里信口雌黃的溢美之詞罷了。此前,他自恃自己不再是幾年前剛剛繼位的那個稚嫩國君,多年來的宮廷歷練和懷柔策略,他確信手中已經主掌了一批丞相為己所用。然而面對眼前的結果,朱見深感到從未有過的慌恐,先前以為是大明忠臣的一班輔臣,現在在他的眼里卻各個像是欺君罔上的叛逆賊子。
朱見深深知母后不會認可這份疏章,她終身的追求是名正言順地躋身皇朝,而不是來日以偏房妾身空守墓穴。果然,周太后得知眾臣主張三人同葬后,頓時暴跳如雷。
“我一忍再忍,一讓再讓,廝等竟如此無視我的存在,理當斬盡殺絕,一個不留。”那晚周太后在慈寧宮正殿中,沖朱見深歇斯底里地大嚷。
朱見深本就郁悶在心,這時更加無心再聽母后大發牢騷,找了個借口便乘輦返回乾清宮。
第二天的早朝上,朱見深迫于周太后的壓力,力排眾議,一意孤行,下諭旨堅持要為錢太后另擇陵墓。誰知,隨后發生的事,更讓朱見深難以意料。早朝結束后不久,掌印太監覃包飛奔來報,說以禮部尚書姚夔、給事中魏元、御史康允韶為首的近百名大臣跪哭文華門外,訴求皇上收回呈命,祔葬錢太后于裕陵。
“哭,讓廝等哭吧,哭死丫們!”朱見深咬牙切齒地說。
文華門外,慟哭之聲飄飄裊裊地在空中回蕩,攪得慈寧宮里的周太后如坐針氈,她百思不得其解,難道錢太后的陰魂復又附上了朝臣們的身軀?由此她更加確信錢太后是蛇蝎之身,想到來世要與她墓穴相鄰,就下意識地沁出一背窩冷汗。中午時分,哭聲變得更加悲愴哀婉。朱見深聽命于周太后,到文華門外去勸退。
“皇上,天下以大義為重,如不收回諭旨,爾等只能是哭死于此了”。
“你們是在威脅朕嗎,有話明日上朝再說,今兒個都先退去罷。”朱見深勸阻說。
“得不到皇上的撤改旨意,臣等豈敢安心退去啊?”
“大明百年社稷,怎奈今日義德無修,該如何是好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