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是專屬于中國人的又一個傳統佳節。
若要問端午節的起源,大部分人會告訴你:
兩千多年前,楚國被強秦所破。楚國大夫,愛國主義大詩人——屈原,不肯投降,投身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偉大人物(我想他在楚國當時的地位、影響力相當于現在的魯迅吧。也會是個作品被教科書收錄的牛人。),同時也為了不想讓他的尸體被江中的魚蝦之類所毀,就在江上一邊劃船一邊敲鑼打鼓驚嚇、驅趕魚蝦。聰明的老百姓還用葦葉包著大米、肉菜投入江中。目的是讓魚蝦吃這些現成的“食品”,而不去吃屈大夫的肉身。這就是端午節賽龍舟、食用粽子的來源。
但是,總感覺這里面有點問題……
敲鑼打鼓,大聲呱噪驅趕魚蝦固然是有效果的。但是屈詩人投的是汨羅江啊!不是汨羅湖啊!
好幾年前,我也曾有幸去過汨羅,見識過江水之濤濤。想那屈原投身其中,等到老百姓準備好船只、樂器、鑼鼓,趕到“事故現場”,屈大夫都不知是否漂到長江去了……這簡直就是“刻舟求劍”嘛!
再者,摘葦葉、包大米再投入江中以喂魚蝦,少說也得折騰過一天半天的吧?那些動物還會餓著肚子耐心等待饕餮大餐,而放棄到嘴的“肥肉”?(抱歉,略血腥外加惡心。)
這么一分析下來,感覺這個故事完全不合理啊。于是,我又上網搜了一下。果然,原來還真的是另有隱情……
這個節日真的還有好幾個說法,有說來源于伍子胥的,有說來源于曹娥(東漢人物)的,有說來源于介子推的……
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來源還是我們的祖先——農耕先民,對于節氣、季節、風調雨順、的崇拜與尊重。
而端午這天也是農歷節氣——夏至前后,我覺得這一來源與解讀更加接近“事實”。
但這么一說就“太沒意思”了,相對于英雄崇拜之屈原端午版,太過真實了。
我想我們還是保存那份“紀念屈原”的想法為好,畢竟屈原確實值得敬重,也確實值得紀念!而且這個起源聽上去也高大上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