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吊祭江誦君賦——詠端午節(jié)古詩詞賞析(一)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憑吊祭江誦君賦

——詠端午節(jié)古詩詞賞析(一)

王傳學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稱“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詩人節(jié)”等。

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jié)日,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就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自古以來端午節(jié)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jié)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jié)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以他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和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后世楷模,也以他氣魄宏偉的詩篇“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從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在端午節(jié)都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吟詠端午佳節(jié)盛況,讓后人充分感受到端午節(jié)的獨特魅力。    

紀念屈原,是歷代端午詩詞的主題。如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詩的意思是:端午節(ji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么而設立的,千百年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煙波浩淼,空空蕩蕩,我輕蔑地笑了:為什么如此寬闊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的心,不能為敢于說真話的正直之臣洗刷冤屈呢?

端午即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相傳此日為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日,后人傷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劃船撈救,遂相沿而成端午節(jié)日食粽和龍舟競渡的風俗。這首詩更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后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fā)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這首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再看宋代文學家蘇軾詠端午的詞《六幺令·天中節(jié)》 :

? ? ? 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 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 ? ? ?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 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天中節(jié)”系端午節(jié)之別稱。

蘇軾一生坎坷,幾上幾下,最后客死異鄉(xiāng),與屈原很有一些相似之處。

此詞上片“述今”之端午節(jié)民間活動諸況,下片追敘“ 湘累”人生故事。意蘊深遠,別具一格,令人贊嘆。

上片“述今”,描繪端午節(jié)的民俗風情、活動盛況。“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民間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蟲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種方法避邪祛毒。舊時人們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到了虎符纏臂的五月,就迎來了端午佳節(jié)。“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民俗,將青翠的艾葉懸于堂中,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以辟邪驅(qū)瘴,有驅(qū)魔祛鬼之神效。“紙鳶”又稱風箏。家家門前掛著青翠的艾蒿菖蒲,孩子們在野外放著風箏。“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人們端著飄香的粽子,攜帶著酒樽肉俎,到江邊看龍舟競渡。江面上龍舟競發(fā),彼此吶喊助威,還有一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

下片“懷古”,追敘楚懷王昏庸糊涂,屈原放逐,投江自盡的悲劇。“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昏聵:比喻不明事理,頭腦糊涂,不明是非。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掉。詞人感嘆楚懷王昏庸糊涂,不明事理,楚國悲慘地被秦國滅亡了。“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異客: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屈原已經(jīng)遠離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流淚不止。兩鬢如霜的白發(fā),不知道有多少。“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他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從早哭到晚,最后淚盡于陵陽這個地方。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陽。“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湘累:指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汨羅江而溺死的,古人稱之為湘累。汨羅江邊,屈原已死,只留下了讓人痛斷肝腸的詩句。

此詞詠今嘆古,在上片極力渲染當下“端午”諸種盛況,卻重在下片“感懷”,感嘆屈原的悲慘遭遇,意在述今懷古,“借古”而“啟今”。詞中明暗結合,明寫屈原,直接抨擊楚王“昏庸”,暗諷時政,鋒芒直指北宋王朝,將詞人自己的愛恨情仇寓于其間,卻不露痕跡。詞的內(nèi)容虛實相間,敘說眼前慶祝端午諸景,是“實”;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為“虛”;“虛”寫屈原,實及自己,慨古人之憂,發(fā)今人之嘆。

詞中有景,景色如畫,畫里“有話”。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動的民俗風景畫,撲面而來:童之臂符、門之翠艾、菖蒲之劍、風箏漫舞、對酒當歌、龍舟競發(fā)、誦君之賦,一個個情景交融的圖畫,展現(xiàn)了今日慶祝端午節(jié)的豐富活動內(nèi)容。再看下片,懷王之昏、秦之吞楚、異客垂涕、 新亭對泣、汨羅江渚,一個個畫面,再現(xiàn)了歷史的滄桑。這些詞中之境,如詩如畫,一唱三嘆,極大地豐富了詞的內(nèi)涵,展現(xiàn)了端午佳節(jié)的文化意蘊。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發(fā)“不遇情懷: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人們江上競舟,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qū)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尋他死后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詩人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借屈原以抒發(fā)他的“不遇”情懷。這首詩借寫屈原沉江自殺,實際上是寫自己壯志未酬,抒發(fā)自己的懷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詞人陳與義的《臨江仙》,憑吊屈原,懷古傷時:

 ? ?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 風。

? ? ? ?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 中。

此詞是陳與義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這一年,詞人流寓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詞所反映的是國家遭受兵亂時節(jié),詞人在端午節(jié)憑吊屈原,懷古傷時,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

詞一開頭,一語驚人。“高詠楚詞”,透露了在節(jié)日中的感傷心緒和壯闊胸襟,屈原的高潔品格給詞人以激勵,他高昂地吟誦楚辭,深感流落天涯之苦,節(jié)序匆匆,自己卻報國無志。陳與義在兩湖間流離之際,面對現(xiàn)實回想過去,產(chǎn)生無窮的感觸,他以互相映襯的筆法,抒寫“榴花不似舞裙紅”,用鮮艷燦爛的榴花比鮮紅的舞裙,回憶過去春風得意、聲名籍籍時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陳與義因《墨梅》詩為徽宗所賞識,名震一時,諸貴要人爭相往來,歌舞宴會的頻繁,可想而知。而現(xiàn)在流落江湖,“兵甲無歸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難怪五月的榴花會如此觸動他對舊日的追憶。但是,“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有誰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辭》之后,滿簾生風,其慷慨悲壯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詞人的痛苦心情。從“高詠”到“歌罷”一曲《楚辭》的時空之中,詞人以一“酬”? 字,交代了時間的過渡。在這值得紀念的節(jié)日里,詞人心靈上的意識在歌聲中起伏流動。“節(jié)序匆匆”的感觸,“榴花不似舞裙紅”的懷舊,“無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諸于激昂悲壯的歌聲里,而“滿簾風”一筆,更顯出詞人情緒的激蕩,融情入景,令人體味到一種豪曠的氣質(zhì)和神態(tài)。

詞的下片,基調(diào)更為深沉。“萬事一身傷老矣”,一聲長嘆,包涵了詞人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詩中所詠的,“老矣身安用,飄然計本疏”(《初至邵陽逢入桂林使作書問其地之安危》),“孤臣霜發(fā)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傷春》),其對自己歲數(shù)的悲嘆,與詞同調(diào)。“戎葵凝笑墻東”句,是借蜀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墻邊五月的葵花,迎著東方的太陽開顏。“戎葵”與“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詞人用此來映襯自己曠達豪宕的情懷。“戎葵”雖為無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則賦予葵花以人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表達出詞人的思想感情。雖然年老流落他鄉(xiāng),但一股豪氣卻始終不渝。這“凝笑”二字,正是詞人自己的心靈寫照,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后三句寫此時此刻的心情。滿腔豪情,傾注于對屈原的懷念之中。“酒杯深淺”是以這一年之酒與前一年之酒比較,特寫時間的流逝。酒杯深淺相同,而時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語,感喟深遠。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時間的流逝中,深化了“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慨嘆。突出了詞人的悲憤之情。情緒的激蕩,促使詞人對詩人屈原的高風亮節(jié)的深情懷念,“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對湘江,詞人祭酒的虔誠,加上這杯中之酒肯定會流到汨羅江的聯(lián)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詞人心靈深處的感情。從高歌其辭賦到酹酒江水,深深地顯示出詞人對屈原的憑吊,其強烈的懷舊心情和愛國情感,已付托于這“試澆”的動作及“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此詞吐言天拔,豪情壯志,意在言外。讀者從對“天涯節(jié)序匆匆”的惋惜聲中,從對“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浩嘆中,從對“酒杯深淺去年同”的追憶里,可以領略到詞人“隱然眉睫間”的豪放的悲壯情調(diào)。

南宋詩人趙蕃的《端午三首》,深切祭念屈原:

其一

謾說投詩贈汨羅,

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

試向艾人成祝呵。

其二

忠言不用竟沉死,

留得文章星斗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

為君擊節(jié)一長歌。

其三

年年端午風兼雨,

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于誰論許事,

舍南舍北鵓鳩喧。

趙蕃字昌父,號章泉,是宋代詩人,學者。師從劉清之,曾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問學于朱熹,能詩,宗黃庭堅。理宗紹定二年,以直秘閣致仕。趙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詩人,他和當時居住在上饒的韓淲(號澗泉)齊名,號稱“上饒二泉”,同為江西詩派的殿軍人物。當時著名學者、弋陽人謝枋得曾提到,江西詩派傳至“二泉”,隆昌極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詩派的氣脈也因此而斷絕,風華不再。

第一首詩的意思是:不要說屈原投汨羅江而死,后人寫詩作賦投入江中憑吊他,而今人們過端午就是為了尋求快樂,對此又如之奈何呢。我曾經(jīng)聽說可對木雕神像祈求幸福,就試著向艾人說些祝福的話啊!木居士:木雕神像的戲稱。艾人:端午節(jié)用艾草束為人形,稱為“艾人”。詩中感嘆過去端午節(jié)人們?yōu)榈氖羌滥钋駝t是為了自己祈求幸福。表現(xiàn)了心中的失落心情。

第二首詩的意思是:屈原說的明明是忠言,卻不被楚王采納,最后落得個沉江而死的下場,但是他留下的文章卻像星星一樣永垂不朽。不如再倒一杯昌歜酒,為屈原而擊節(jié)歌唱吧!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稱昌菹。端午節(jié)有食菖蒲菹與飲菖蒲酒之俗。詩人對于屈原忠不見用沉江而死,但是詩文流傳千古發(fā)出了深沉的感嘆,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感。

第三首詩的意思是:每年端午節(jié)都會下雨刮風,像是為屈原鳴冤陳情。我想要找人談談這些往事,卻只有屋舍南北的鵓鳩在啼鳴。詩人端午時候讀歷史有所感觸,卻找不到人傾訴。只得借端午的風雨,寄托對屈原的哀思。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對屈原崇敬有加,在《端午》中寫道:

五月五日午,薰風自南至。

試為問大鈞,舉杯三酹地。

田文當日生,屈原當日死。

生為薛城君,死作汨羅鬼。

高堂狐兔游,雍門發(fā)悲涕。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知死者貴。

勿謂死可憎,勿謂生可喜。

萬物皆有盡,不滅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歲。

秋風汾水辭,春暮蘭亭記。

莫作留連悲,高歌舞槐翠。

詩中將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孟嘗君)與同一天投江而死的屈原作對比,兩人一為“薛城君”,一作“汨羅鬼”,但“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榮華富貴只不過像風吹過罷了,“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只有烈士的英靈不隨著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知死者貴”,至今荊楚人民年年端午節(jié)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榮耀的田文,只記得死者屈原的尊貴。

詩人滿懷崇敬之情,贊揚屈原的品格魅力和愛國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為楷模的高尚情懷。

元代詞人舒頔的《小重山·端午》,抒發(fā)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 吊沅湘。

? ? ? ?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 涼。

舒頔(dí),元末明初詩人。字道原,擅長隸書,博學廣聞。曾任臺州學正,后時艱不仕,隱居山中。入朝屢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終老于家。歸隱時曾結廬為讀書舍,其書齋取名“貞素齋”。著有《貞素齋集》、《北莊遺稿》等。這首詞蘊含了濃重的民族風味,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全詞從“碧艾香蒲”入筆,“處處忙”道出了端午時節(jié)的忙碌。兒共女,慶端陽,描摹出一幅合家團圓共度佳節(jié)的溫馨,刻畫出了中華民族在節(jié)日之中共享天倫的樂趣。“細纏五色臂絲長”,纏五色臂絲是荊楚之地的一種民族風俗,是在端午節(jié)由孩子們將五色絲帶纏在臂上,這種五色的臂絲又叫“朱索”或者“長命縷”,據(jù)說能夠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片的最后兩句“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將全詞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為下片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調(diào),為抒情作了鋪墊。“誰復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悵”的緣由,原來人們忙著過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jié)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誰還記得那為愛國詩人屈原呢?詞人有感而發(fā),直指俗弊。在這熱鬧喜慶的節(jié)日里,詞人卻“空惆悵”,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

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就是寫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論量”,確實,千年已過,人們記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離騷》,而是汨羅江投河自盡的忠義氣節(jié)。“千年忠義氣,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華,終久不滅,將屈原的千古大義與日星之光相提并論,并不為過,大忠大義,理當被永世銘記。“離騷讀罷總堪傷”,此一句不單單寫出了對屈子大義的崇敬,還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樹轉午陰涼”,以景結情,情在景中,收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的余韻繚繞的效果。

元代散曲家貫云石的《殿前歡》,用反語為屈原鳴不平:

   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一 場,笑你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污你,你污滄浪。

貫云石,原名小云石海涯,元朝畏兀兒人,精通漢文,著名詩人、散文作家。貫云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適的生活,后辭官不做,隱居江南。他善作散曲。以寫山林逸樂生活與男女戀情為主。作品風格基本上屬豪放派,以清俊見長。風格形成與他出身西域武官家庭有關,同時也染上了江南文學清秀媚麗的色彩。據(jù)傳他所創(chuàng)的曲調(diào),傳給浙江 澉浦楊氏,后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昆腔”的先驅(qū)。

此曲首句以“楚懷王”三字喝起,氣勢森然。跟著說“忠臣跳入汨羅江”,嘲笑楚懷王不辨忠良,逼得忠臣跳江,直接揭露和控訴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的不平。三、四句是詩人對屈原的景仰和對歷史的沉思,作者誦讀《離騷》,贊美屈原品格與“日月同光”。同時引起種種傷感、迷惑、反思,盡在“空惆悵”三字之中。惆悵之余,又忽省悟。第五、六句說從傷心轉為失笑,笑屈原過于固執(zhí),活得不夠灑脫,不懂得從“忠臣”的硬殼中自我解放身心,落得可悲的下場。末句“滄浪污你,你污滄浪”,作者連對屈原投江也持非議態(tài)度,簡直是石破天驚,令人不可思議。這樣寫,表面上荒誕不經(jīng),其實,對屈原的諷笑,不過是冷峭苦澀的反詰,以擺出玩世不恭的姿態(tài)蔑視現(xiàn)實,以說屈原不值得為現(xiàn)實犧牲,進而徹底否定丑惡的現(xiàn)實。此曲下半首,抑圣為狂,寓曲于笑,能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是全曲最精警之處。明代朱權撰寫的《太和正音譜》說作者散曲風格如“天馬脫羈”,此曲命意奇詭灑脫,說明作者的思路確是誰也羈縛不住的。

元代詩人貝瓊的《己酉端午》,抒發(fā)對屈原的仰慕之情: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貝瓊,元末明初詩人、史學家。生活在元末世亂,隱居教授。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召修《元史》。洪武五年,出任浙江鄉(xiāng)試官。次年,任國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國子監(jiān),教授勛臣子弟。他從楊維楨學詩,取其長而去其短;其詩論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寧、元豐諸家。文章沖融和雅,詩風溫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領袖一時。著有《中星考》、《清江貝先生集》、《清江稿》、《云間集》等。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借以憑吊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石榴花如火地開著,似乎正在笑話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實,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雖無法憑吊屈原,我也一樣仰慕他。

詩人在端午節(jié)遇到風雨,天氣昏暗,使得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忠心為國卻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后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憑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詩人心中不由得傷感起來,然而開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詩人自尋煩惱,于是詩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淵明的事跡,縱然陶淵明這樣的縱情山水的隱士,對屈原的仰慕之情也絲毫未減。全詩在平淡的天氣描寫和議論中抒發(fā)情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唐﹒戴叔倫《三閭廟》),歷來寫端午的詩詞,大多會提到屈原的舊事,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fā)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贊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總之,流不盡的汨羅之水,就是中國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63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7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305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62評論 1 311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27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93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7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1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45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8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9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16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8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7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60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繪端午風俗 感屈原身世 ——蘇軾詠端午詩詞賞析 王傳學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日,后來楚...
    王傳學閱讀 1,317評論 0 7
  •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好詞~ 龍舟競渡 屈志從俗 食古不化 ...
    靜語微文閱讀 3,226評論 0 29
  • ?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說到端午節(jié),我們聯(lián)想到最多的民俗是吃粽子,劃龍舟。其實在...
    魔王_Archenemy閱讀 1,639評論 0 10
  • 端午 [唐代]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 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 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 年深縷積長。 當軒...
    象山耕夫閱讀 663評論 0 2
  • 今天兒子回來說:“媽媽,今天我們老師查監(jiān)控了,因為有人丟東西了。”我說:“那你有沒有拿別人的東西?”他說:“沒有”...
    劉家豪媽媽閱讀 15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