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金宇澄的《繁花》。
他好似江南的說書先生,游歷山水,又來到大上海看了一圈,終于回到了家鄉。然后對著慕名的聽者,緩緩講述著這城的繁華與凋落。滿堂皆驚。海上傳奇。
這是我對全書的感受。“海上繁花,須靜觀靜讀,慢慢品味?!?/i>融了曲樂的幽婉,市井的平近,詩詞的晦澀。這本書好像生活,將曾經期盼的,向往的,嘲諷的,都化作一縷清幽,緩緩將人纏繞住。這是作者之力,讀者之幸。
《繁花》是有一些雜漫的。作為一本記憶小說,穿插著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情節在兩個時空里交替。感觸頗多,不能一一寫出,只好書幾個片段,將觸動心底最深的情節記錄下來:
——————————————7月8日——————————————————
夜間無眠,恰好有些餓了,遂起身煮了宵夜,就著元宵翻讀著《繁花》。正是姝華給滬生寫信的橋段:
遠行許久、曾經與滬生有過一段情感的姝華在信里寫道:
“……這事真叫人難忘。滬生,我寫信來,是想表明,我們的見解并不相同,所謂陳言腐語,‘花鳥之寓目,自信心中粗’,人已經相隔千里,燕銜不去,雁飛不到,愁滿天涯,像葉芝詩里所講,我已經‘支離破碎,六神無主’,也是身口自足。我們不必再聯系了,年紀越大,越覺得孤獨,是正常的,獨立出生,獨立去死。人和人,無法相通,人間的佳惡情態,已經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涼的旅行?!?/i>”
諸多事體,年紀越大,也就越發地明顯。
年紀越大,越覺得孤獨。
年紀越大,越覺得難以入眠。
年紀越大,越容易沉湎神思。
年紀越大,越發明白精神與肉體相互分離。越發對人決絕,對事猶豫。
可是我們真的長大了嗎?
小說中的人物,瀟灑得很。說來便來,說往即往。內心里的善與惡,喜與悲,總有人能夠將之體會,感懷于心。事態的發展,時光的驟然凝縮,或者坍塌,便將那數日、數月、數年總的所感所受,全部化為終了的一筆,足以令人動容。
可是這渺渺塵世之中,我們所要忍受的,卻是那數以千萬計的分與秒??!
一旦品嘗過了孤獨,就再難以忘記曾經的感受。深夜里,行途中,聚散后,總會在不知何時浮現出來,在周遭的空氣中。因為早已經和身體融為了一體。到老時,明知這大多的業績、事體。對于滿已滄桑的老眼中看來,不值一笑,而正當年少,又無論如何放棄不了的。傾注了心血與情感的人與事,莫不知從一開始便注定是錯誤的了。如此,人生荒涼,又是一場荒涼旅行。沿途風景,還未及記住,便已逝去。
寫信的人毅然決然,也只好寫在信中。至若今日,電子通訊早已將古老的筆墨壓制得難以透氣,又有多少人有如此心氣,將力量匯聚于筆尖,用一筆一劃,將情之所鐘,興之所至,訴諸于紙面。
必定是經歷了難以言喻之事,方才使得靈魂與肉身有所異變。既不足為他人道,便不屑盜之。只言片語,有時候遠比千言萬語要有力量得多,也更加令人難以忘懷。能夠留戀于心中的,難道不是最好的么?
少年舊夢,大多消逝在無盡的色彩交替中。去時的樸,現時的潮。即便未有經歷過許多,也是令人唏噓的。就好像在書中讀到的,仿佛真的見到了一般。既渴望經歷,又害怕不已。
人生啊,也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孤獨荒涼。
————————————————7月9日————————————————————
“陶陶聽鐘大師說,頭發硬的人呢,比較勇敢,心比較狠,做事會偏心,因此可以做大官,鎮得住場面,如果做事不偏,位子容易不穩,心不狠,關鍵階段,無法決斷,做任何大事,要狠,也要偏,落得了手……頭發軟的人呢……樣樣猶豫,容易妨礙別人利益,這種人的好處,是容易心安理得,只管自家?!?/i>
明明不是心理學家,卻好似相命先生。
但細細想來卻好像正是如此。
世界上哪里有絕對公正的事情呢?總要不有偏有倚的。而有了偏倚,人便容易發狠了,為了親近的人,為了自身,遇事明理,皆帶了主觀的意識,就顯得不那么和善了。有時候的自私,遇事猶豫不決,思前想后,不知所措,所謂“心不夠狠”,大概也是太重了公平與公正。殊不知這邊公平,那邊或許就失了公正。只不過面上看來,不偏不倚,好讓自己得幾分安心罷了。
是否做官倒也不必如此介懷。只是凡事顧慮過多,便等同了從未起步。倒不如專心致志向前,錯便錯了,日后回憶起來也是可愛的。
脾氣與心性,也是年紀越大,變化得越大。也不知何時有的,也不知何時消失,
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俠客是自私的。懸壺濟世的神醫也有著幾分私心。至少就著現下的軀體而言,歷經的困苦磨難,難以對人勝數。只知于世人面前,必定須得灑脫自如。這樣,方可尋得一絲安慰。
你看那蕓蕓眾生,不也蠢笨如斯?同你我一般。
——————————————————7月12日————————————————
“……阿寶覺得,只有電影蒙太奇,可以恢復眼前的荒涼,破爛帷帳,墻壁,回到幾十年前窗明幾凈的樣子,當時這對夫妻,相貌光生,并肩做到窗前,看月的樣子,嫻靜,荒寒,是黑白好電影,棱角分明,臺面上擺了月餅,桂花糕,一壺清茶,黎老師年輕,有了醉態,銀燭三更,然后光暈暗轉,龍鳳帳構放落,月明良宵?!毧蠢枥蠋煹氖郑秀笔溉缡[,洞簫悠揚?!?/i>
心底顫了一顫。
這樣的場景,絕非人人能寫。這才明白為何書中插畫,簡筆寥寥,下方卻寫道:“桃花附在,鳳簫誰續?!碑嬕话愕娜藘海ǜ竦哪甏?,像極了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與妻子共賞良宵的情形。
黎老師說:“做人多少尷尬。”“……吃酒,唱歌……人生就是一醉了,最有味道?!?/p>
老人面對年輕子弟,眼中流露,口中所述,一定是落寞的。明知無法全部體會,卻也愿意傾巢吐出,好像依舊懷抱著希望,只盼萬一他們能夠聽明白了,人生也不枉虛空一場。
初時繁花似錦,便更顯得來日寂寥。文人心中的孤寂、傷慘,卻又是更難以言于人前的。這書中的人物,形形色色,離經叛道,有的快意恩仇,有的將塵事久藏心底。歷過自己的故事,又見他人相似而不同的故事,只怕將要承受的,會是比原來的還要沉重十倍。
早知浮生若夢,恨不得一夜白頭??!
似乎每每以波光如練開篇,輕羅小扇,歲月靜淌,也終將是燭燼月沉。
滿是傷懷的故事,往往比完滿結局要令人牽掛得多??M繞腦海揮之不去的,也多是這樣的故事了。常常惋惜于他人,不知道若是自己經歷了這樣的愛恨情仇,會是怎樣的模樣。
“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啟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來,一曲終了,人猶未散?!?/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