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幾天的宋朝書畫,一定要談談這幅我最喜歡的《千里江山圖》。或許我就是因為這幅千里江山圖才會對宋朝的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公元1113年4月,18歲的畫師王希孟日以繼夜,只為完成一項無比艱巨的任務——為老師獻畫。
他的老師不是別人,正是愛文藝勝過愛江山的皇帝宋徽宗。
為廣攬天下文藝青年,宋徽宗還成立宮廷畫院,用“藝考”的形式廣招繪畫人才,他親自出題:“踏花歸去馬蹄香” “深山藏古寺”。一時難倒眾人。十幾歲的毛孩子王希孟也參加了選拔,然而不幸落選,但宋徽宗慧眼識珠,覺得他極具天賦,于是“破格”將其招致麾下,親自指點王希孟作畫。及至18歲,王希孟決定向他的老師獻畫,嘔心瀝血大半年,畫作《千里江山圖》終于完成。
隨著畫卷徐徐展開,宋徽宗龍顏大悅,只見畫上山峰起伏、江河浩淼,山村野市、漁艇客舟點綴其間,遠山近水,一筆一畫均無敗筆。整幅畫作氣勢連貫,綿延不絕。真可謂“咫尺有千里,細看有生趣?!弊鳛槲乃嚾Φ拇罄校位兆谑裁疵耶嬜鳑]見過,但看了徒弟這幅畫,他還是被深深折服了。
這就是他理想中的錦繡河山,真乃中國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史料中沒有關于王希孟的記載,而他也成了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對于這幅長達12m的宏編巨制,王希孟采用了遠距離廣角取景和多點透視法、俯視透視法,以“咫尺千里之趣”,使畫面境界顯得遙遠而又波瀾壯闊。畫面上那條大江,像飄動的綢緞,把千山萬壑和無數景物串了起來,使各處景點既相對獨立,而又緊密相聯。整幅作品千山萬壑爭雄競秀,峰巒起伏綿延,江河交錯,煙波浩淼,氣象萬千,壯麗恢弘。
這幅畫是用石青、石綠為主色畫出來的,色彩蒼翠艷麗,富麗堂皇。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經過唐代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踐行開拓,發展到了宋代,青綠山水畫進入了一個高峰。
《千里江山圖》是這座高峰的典范之作,這位十八歲的少年郎,用他那無與倫比的藝術功力,把《千里江山圖》變成了一面標桿。只可惜王希孟完成此卷后不久便溘然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