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開學季,又一大波家長陪同新生入學,苦力家長隨處可見,幫忙鋪床提行李,「家長是否應該陪同報到」又成了話題。
看到這樣的討論,我第一反應是,這些家長也該放手了,孩子都已經成年啦,不能一直代辦下去啊。
其實我會這樣想,完全只是因為我個人經歷而已。記憶中的小學三年級,剛過完元宵準備開學那天,我爸本想像往常一樣送我去報名,突然他像是有個壞主意,他把錢塞給我,問「你敢不敢自己一個人去?」,我心想「這有什么不敢的,那些老師我都認識!」。于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再沒和家長一起去過學校了。
讀初中,去縣城做插班生,讀完高中,換一所學校補習,考大學后,去辦理戶口遷移,讀大學,帶著行李坐火車去開學。這些經歷,我都是一個人,我記得過完年開學時的鵝毛大雪,記得8月去辦理戶口遷移的那個悶熱午后,所以現(xiàn)在看到學生開學需要家長提行李,看到批評中國式「巨嬰」時,難免生出一絲優(yōu)越感,看,我可比你們獨立啊。
然而,這真值得優(yōu)越嗎?
獨自入學本來就是一件很簡單、很容易完成的事情,不聰明的孩子也可以做到,根本不值一提。本質上,我只是不愿意承認「爸媽在我從小到大都常常缺席」這個事實,不愿意回憶記憶中那個孤單的自己。
事實上,如果你爸媽剛好有閑,有錢,有情,你為什么要阻撓他們送你上學?往后回憶起來,那些都是家庭的美好時光吧。
大學有個室友,何止是新生開學,每個期末,老爸都親自開車接送,宿舍其他人會有意識控制自己的衣物用品,因為一到放假,根本搬不走,帶不動,但我這個室友東西超級多,包包好幾個,衣服一大櫥子,化妝品堆滿了桌子,因為反正有車接送,后備箱一塞完事兒。
其實我們打心眼里羨慕人家。
2
開學父母作陪與獨立真的有關系嗎?
不盡然。
不夠獨立的人,她開學就算一個人來,在大學的四年里,他總也有辦法依賴別人,習慣性叫同學代勞打飯、代勞作業(yè),習慣性從網(wǎng)上下載論文,習慣性讓家長代勞找工作,習慣性只知伸手要錢,不知兼職理財。
而夠獨立的人,不會因為父母在開學那一兩天幫忙拎了個箱子鋪了床被子,就變得失去生存能力了,相反,在往后的四年里,他還有太多的機會學會照顧自己,安排生活,確定目標,有的人甚至獨自創(chuàng)業(yè),早早實現(xiàn)經濟獨立。
要說父母陪孩子入學有沒有什么負面影響,那肯定有,家長太多校外的賓館不夠住。
3
父母為什么喜歡送孩子開學?
就像讀幼兒園的時候,父母會很隆重地穿上正裝,給你換上新衣新書包,然后牽著你手鄭重把你交給老師,送你到幼兒園后半天不肯離開,一直叨叨要聽老師的話,要和別的小朋友好好相處,他們覺得你終于長大了,內心又激動又不舍,盼望你學得更多比別人聰明又盼望你一無所知還在他的懷里。而現(xiàn)在,他們依然懷抱著第一次送你去幼兒園的心情,只不過這一次,你是真的長大了。
知乎上有人說這么一段話,全是淚點。
讓家人送送吧,
這樣再打電話說“我在宿舍”,他們才能想象出你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和什么樣的人一起玩耍,才能放心。
這樣再打電話說“我在食堂吃飯”,他們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坐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吃著什么樣的飯菜,才能放心。
這樣再打電話說“我在去教學樓的路上”,他們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走在怎樣的一條路上,才能放心。
而不再是想你的時候,只能想象一張臉龐而已。
是這樣的吧?是這樣的。
可惜我到現(xiàn)在才明白這個道理。我媽媽常常因為一件小事打電話給我:前一天晚上她做了個找不到我的夢。現(xiàn)在突然理解了她,不在彼此身邊的這十多年,她根本不知道我生活的環(huán)境,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做著什么事情。所以潛意識里,她總是對我擔心。
工作之后,她到我在的城市呆過一個月,她很喜歡干且阻止不了的一件事是送我上班,送到后再頂著夏天的大太陽走回去。
在國外的影視中,我們會看到小孩成年之后,一定是和父母分開住的,他們見面像走親戚,保持著有疏離感的親近。中國的孩子渴望獨立,渴望私人空間,羨慕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不喜歡中國父母的瞎操心。
但在中國的父母眼里,孩子永遠只是孩子,他們愿意操碎了心,愿意慣出他們一身毛病,不求什么。理解了「中國式家長」的愛,也就沒有那么多「中國式孩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