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朋友說了段八卦。
小Z和小T結婚10年了,他們的朋友一直都認為他們的婚姻不會長久,因為他們永遠處于無盡爭吵之中,而且每次都會鬧得雞飛狗跳、人盡皆知,這讓他們這些朋友覺得很無解,不明白這樣的怨偶是如何互相忍受對方這么多年的,他們覺得兩個人不離婚完全是因為慣性。
另一方面,小W和小L這對模范夫妻卻離婚了。他們的婚姻看起來特別美滿,而且不光是別人這么認為,他們自己也一直認為自己擁有美滿的婚姻。他們既這樣告訴對方,也這樣告訴朋友和家人,他們的孩子也總說“爸爸媽媽從來都不吵架”。但最終,小L卻出軌女同事,拋棄了小W。他自己也感到很愧疚與不解,明明一直認為小W是自己的真愛,為什么這么輕易就愛上了別人?
看著朋友一邊說著一邊皺著疑惑中夾雜憤憤不平的眉頭時,我笑了。朋友很生氣“有什么好笑的,你難道不覺得奇怪嗎?明明不相愛的兩個人卻一直在一起,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因為小三分開了,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我對朋友說,其實讓小Z和小T在一起的并不是慣性,而分開小W和小L的也并不是小三,決定他們感情命運的是他們自己的“愛情故事”。
朋友來了興趣“怎么講?”
我煞有介事地繼續說,“一段愛情里,如果兩個人各自持有不同的理想故事,那么在他們現實的關系中,至少有一個人的愛情故事是得不到滿足的,他們的婚姻即使表面美滿,也不會長久和快樂;反之,如果兩個人持有的愛情故事相同,說明他們倆所經營的這段現實中的關系就能滿足各自的理想愛情故事,這段感情就能夠長久。”
“小W和小L應該就是犯了這個錯誤,這兩個人,一個沉浸在自己是祝英臺的故事里,另一個卻以為自己是羅密歐,兩個人演著演著串戲了,當然得換個演員才能繼續演啦!”
朋友聽了,立馬說“喲!你什么時候變成愛情專家啦?你不是天天哀嚎著吐槽朋友圈里別人撒的狗糧太多把你氣胖了嗎?”
我:“……”
其實上面這段解釋確實不是我說的,這是全世界最權威的愛情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關于愛情的科學理論。
在他的著作《愛情是一個故事》中,他總共描繪了25種不同的理想愛情故事,這些故事反映出人們對“愛情是什么”的各種不同的觀念。每一類故事具有特定的思維與行為模式。例如,把愛情視為競賽的人與把愛情視為宗教信仰的人會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對待愛人。他們會無意識地對事件做出不同的反應。而我們樂于交往的對象是擁有相同故事并且在故事中與我們扮演互補角色的人。
掃碼購買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理想的愛情故事,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人作為我們的終身伴侶,我們想盡各種辦法改善和男(女)票的關系,最后往往還是以撕逼或分手告終。
所以我們只好在別人的故事里尋找答案,我們看電影,《愛樂之城》里的男女主角看似相愛卻沒有在一起把我們虐成狗;我們看八卦,模范夫妻朱莉和皮特結束多年婚姻長跑打臉愛情……
許多人因此默默開始懷疑人生,不相信愛情。事實上,不是愛情這道題有多難,而是我們自己用錯了解題方法,自己解不出來還怪上天出錯題了。
其實斯滕伯格的愛情故事理論就是這道題最便捷的解題方程,幾乎所有人都能在《愛情是一個故事》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理想愛情故事,而斯滕伯格本人對我們的建議也是先在書中找到自己的愛情故事類型,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和你擁有相同故事類型的那個TA。
如果你是祝英臺,那就去找梁山伯;如果你是海綿寶寶,那就去找派大星;如果你是一匹野馬,那就去尋找屬于你的草原。在開始一段戀情之前,看看這本書,找到屬于你自己的愛情故事,才能找到和你故事類型相同的那個TA;正在進行一段戀情之時,和你的TA一起看看這本書,找到你們各自的愛情故事類型,相信你們會更加確定對方是不是那個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