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看歌劇,演得不好顯得很浮夸。但是很多文學作品都被改為劇本,我想這也是個重要的形式。假期時間很富裕,多發(fā)散,掃清一下知識盲點。
《威廉?退爾》是羅西尼的最后一部歌劇,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這部歌劇原版用法語,腳本是兩位法語戲劇家根據(jù)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同名話劇改編的。席勒的原作是根據(jù)關(guān)于瑞士的民族英雄威廉·退爾的傳說改編,表現(xiàn)威廉·退爾率領(lǐng)民眾反抗奧地利異族統(tǒng)治的英雄事跡,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杰作。
這部歌劇于1829年在法國巴黎首演,原作有五幕,要用四個多小時,在當時也是比較長的歌劇。后經(jīng)羅西尼刪略改編,成為現(xiàn)在的四幕歌劇。在意大利演出時,有時用意大利語演唱。
《威廉·退爾》序曲很有特點,她不像通常的歌劇序曲那樣只有單樂章,而是分為四個段落,并且每段都有小標題,表現(xiàn)和歌劇有關(guān)的一些內(nèi)容。
第一段 “前奏 - 黎明”,由大提琴獨奏引領(lǐng),描寫瑞士山間平靜的黎明;
第二段 “暴風雨”,表現(xiàn)由遠而近的狂風暴雨,及雨過天晴后遠處的雷聲;
第三段 “牧牛的號角”,是暴風雨后寧靜的牧歌;
第四段 “終曲 – 瑞士士兵進行曲”,由小號獨奏引導,樂隊奏出宛如戰(zhàn)馬馳騁的快速進行曲,并在歡慶勝利的熱烈氣氛中收束。
這首序曲非常有名,不僅是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而且還被用到很多其它場合,特別是其第四段,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曾多次出現(xiàn)。大致翻了三個版本,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 1988-1989年演出版,樂隊指揮:穆蒂;國家大劇院2014年版,呂嘉指揮,石倚潔《威廉·退爾》;卡拉揚指揮版本。
縱觀全劇,一個明顯特點是合唱運用較多,她們緊密配合劇情,表達群眾的心聲,質(zhì)量很高,這在羅西尼的其它歌劇中是不常見的。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劇中第一幕和第三幕都有整段的舞蹈,特別是在第一幕村民婚禮的慶典上,年輕人們的整段舞蹈具有歐洲民間舞的風格,令人賞心悅目。這可能是和這部歌劇最初是用法語,并且在法國初演有關(guān),因為在劇中加整段舞蹈是法語歌劇的一個明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