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生活在鄒魯圣地,自然對孔孟兩大圣人有著更多的思考與感悟。拾羽與諸君分享一下。至少,我認為,沒有孔子,孟子一樣偉大;但沒有孟子,孔子很難這樣偉大。
一、孟子最早推崇孔子
在漢朝“獨尊儒術”時,董仲舒實際上是借孔子的名義推行了自己的理論。漢儒董仲舒在儒家的制度化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了三綱五常思想。董仲舒以天人關系為根據全面系統地闡釋了三綱五常并將其神學化。他把人間的一切都納入陰陽軌道,強調一切倫常制度皆來源于“天”。“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漢書·董仲舒傳》)。
當時, 孔孟尚未并尊,豈但孔孟沒有并尊,而且孔子也沒有被獨尊。公元前后劉歆為了幫助王莽做皇帝, 說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
孔子只是傳播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的第一個傳教師。一直到唐初,周公仍然是“先圣”。 孔子仍然屈居“先師”之位。在國立太學舉行祭祀先儒儀式時,座位排在周公側面,
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獻的`太牢', 至於孟軻, 連站在周孔兩邊陪祭的資格都沒有, 更談不上并尊了。(摘自《孟軻何時被稱為“亞圣”?》 蔣建平)
儒學是春秋時期的顯學,孔子也因其創建儒學,集結文化,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而成為當時的名人,即使那些名不見經傳的隱士,如長沮與桀溺、楚國狂人接輿、無名的荷蓧丈人、石門的司門人也都知道孔子。盡管這樣,在孔子生前還不是一個圣人,戰國時期的孔子也沒有登上圣人的祭壇,而孟子卻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努力筑建孔子的圣人大廈。
孔子的學說表現出了巨大的魅力。首先是培養、聚集了一大批忠實的弟子,司馬遷說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孟子則強調了弟子對孔子的虔誠,他說:“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這與“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的現象形成強烈的反差,體現了弟子們對孔子的高度尊重與景仰。其次是孔子學說的強大的融合力和吸引力,“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是孟子對文化融合交流基本趨勢的概括,也是對孔子學說融合力和吸引力的肯定,孟子認為陳良悅仲尼之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瓣惲?,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孟子分析孔子的魅力來源于他的思想與人格兩個方面,在思慰方面,孔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在人格上,孔子始終堅持“愛人”與“仲尼小為已甚者”。
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是可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相提并論的圣人,他說:“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符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眻颉⑺础⑸虦?、周文王代表著一個時代,孔子與他們一樣,同樣也是里程碑性的人物。孟子為了說明孔子與堯、舜、禹等的深層次相通相近,多次談到孔子對他們評價議論。關于堯、舜,孟子引用了孔子的兩段話,一段是“孔子曰:‘大戰,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另一段是孔子說“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鼻罢呤强鬃訉蛩磦ゴ蟮母锌?,后者孔子對舜“至孝”的贊賞。關于禹,孟子認為孔子特別推崇他的獻身精神,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
在把孔子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并列的同時,孟子還把孔子分別與伯夷、伊尹、柳下惠等名人進行了比較。孟子認為,伯夷為“圣之清者也”,“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伊尹為“圣之任者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柳下惠,圣之和者也”,“他能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戰?’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薄翱鬃訛椤笆ブ畷r者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都是著名的人物,但孔子最偉大,為了使這個命題更有說服力,孟子援引了宰我、子貢、有若等人的有關言論:“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蓖ㄟ^比較分析,孟子最后概括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摘自《孟子對孔子“仁”的推演、事跡的述評與圣化》)
孟子對孔子事跡的述評,不僅匡正了有關誤傳和誤解,而且充分展現了孔子的人格魅力,高度評價了孔子實際活動的歷史價值。
孟子努力打造孔子的圣人地位,雖然在戰國時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卻奠定了孔子圣人地位的基礎,成為孔子走上圣人之壇的起點。
二、集大成、金聲玉振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集大成”一語源自《孟子·萬章下》,孟子日:“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贝讼得献釉u價孔子功德才學的用語。
“集”,即‘’集中”,意謂兼擅百家之長,“大”,類同藝林中所謂 “大家”“專家”或“名家”之義。 成”,猶
“全”,與“完備、完善”意義相近。詳見前段引文。
孔門弟子,對孔子極為景仰,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對其贊譽有加,孔子在其弟子的心目中,簡直就是宇宙里的日月(《論語·子張》),大地上的江海(《孟子·滕文公上》),走獸中的麒麟,飛禽中的鳳凰((孟子·公孫丑上》)??傊?孔子的功德就像泰山一樣,“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即便是孟廟,也是孔子后人孔道輔在任期間,感恩孟子對孔子的巨大貢獻,在山東孟子故里尋訪后人,建設起來的“三孟”。
即使是韓愈所說的《原道》之道統論,從上述論證的基礎上,我們也能夠這樣斷定:也是孟子把孔子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并列的,從而導出了“道統”的最初理論框架。
三、后世把孟子的思想融入儒家體系,壯大了孔子威望
這一點估計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從唐朝的韓愈、到王安石 到程朱理學、到王陽明的心學,儒家的體系中,自宋以后枝繁葉茂幾近全是對孟子思想的發揚光大。
孟子出生在戰國時,百家爭鳴時孟子提出的“民貴”、“浩然之氣”、“四端”、“仁政”、
“舍生取義”、“天降大任”等概念都是孔子沒有的(所以是繼往開來),漢儒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也沒有能夠擔當起基業長青的歷史使命。
很快漢儒經學流于虛偽華麗的名學、經學(賦),后來魏晉玄學誕生,就不得不吸收道家的學說——玄學。東漢時佛學傳入中國,以孔子學說與董仲舒改造過得理論組成的儒家文化,擔不起中國統一的思想重擔,經歷了南北朝的混亂動蕩,唐朝的韓愈,為了回應佛教的外來沖擊,發掘了孟子之道,寫出《原道》《師說》等,推崇孟子的心性理論,到宋朝,重視文化,程顥朱熹等從孟子的學說中提取了“理學”孟子被提高到亞圣的地位,孔子后人也為孟子修蓋了三孟。但是,幾千年來,孟子真正的思想一直是封建統治者所懼怕的。可以說,沒有孟子的思想,孔子的儒學體系是無法完善起來的,是孟子發展、豐富、完善、提升了孔子創立的儒學體系。
如今,東方文明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孟子那些當年被封建統治者所懼怕的思想,如“民貴君輕”、“浩然之氣”、“王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內圣外王”、“修心養性”、“天人合一”等,定當是今后東方文明的圣火,以海納百川的東方胸懷,容納西方現代文明理念,從沖突走向對話,從歷史走向未來。(馮彬)
作者簡介:
馮彬,“鄒魯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鄒魯圣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畢業于濟寧師專中文系,山東省尼山書院首批講師,濟寧市鄉村儒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