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13)
? ? ? ? ? 子之所慎:齊、戰、疾。
【通譯】
? ? ? ? 孔子所謹慎的三件事就是齋戒、戰爭和疾病。
【學究】
? ? ? ? 傳播禮儀一定需要安定祥和的環境,沒有這樣環境無法很好傳播禮儀之道,因為人在生存問題沒解決以前,所有禮制是脆弱的。而孔子最擔心的就是齋戒、戰爭和疾病。
? ? ? ? 齋戒是一份安定和信仰的心,通過齋戒來做到自律,認知自己位置,有了虔誠的心才能吸收和傳播禮儀;戰爭是一種私欲膨脹表現,是破壞性最強的行為,一旦遇上戰爭,幾乎就民不聊生,哪有心情去傳播禮儀,這個時段就會出現大量漢奸就是這個道理;而疾病是指瘟疫等傳染病,古時候民間最怕出現瘟疫等,一旦出現那就會哀鴻遍野,社會恐慌瞬間蔓延。這就是孔子最擔心的三件事。
【原文】(7.14)
? ? ? ?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通譯】
? ? ? ?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就說:“想不到《韶》樂的歡樂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學究】
? ? ? 《韶》樂是舜年代很有名的樂曲,流傳到當時的齊國貴族間特別流行,孔子途徑齊國聽到此曲,便瞬間進入曼妙的情景中。孔子對音樂研究和造詣不亞于禮儀研究,是當時音樂鑒賞間一等一的高手,這樣的境界之人竟然因一曲《韶》樂而忘了肉味,太嘆為觀止了。
? ? ? ? 從另外一個角色來看,當時社會生產力還是很低下,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而孔子拿吃肉和音樂的比較來突出音樂多美妙,可見吃肉是當時最高向往了。
【原文】(7.15)
? ? ? ?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痛譯】
? ? ? ?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是不是要幫助衛國君王呀?”子貢說:“好,我去問問老師。”子貢進入孔子房間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人呀?”孔子回答說:“古代的賢德之人呀。”子貢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回答說:“求仁德而得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貢出來回答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的。”
【學究】
? ? ? ? 此衛君是衛靈公孫子,衛靈公后被立為衛國之君。其父親因謀殺為靈公妃子南子而被衛靈公驅逐出國,靈公死后回來想和兒子爭君位,這時候衛君特別希望孔子能幫助對抗其父篡位。所以孔子弟子特別擔心孔子去做這件事。
? ? ? ? 伯夷、叔齊是殷朝遺臣,因周朝建立,不承認周朝而逃荒到深山,故有不食周粟之說,可見伯夷、叔齊的節氣。子貢問老師如何評價這兩個人的德行,孔子敬威他們,以他們為仁德榜樣。子貢聽到這里就明白孔子不會卷入父子爭位的爭斗中,也就放心了。
? ? ? ? 可見孔子在禮儀實踐中的把控能力和認知能力,思維非常清晰,立場非常堅定。
【原文】(7.16)
? ? ? ?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通譯】
? ? ? ?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用不正當收到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學究】
? ? ? ? ? 孔子的社會性很強,一生推崇周禮并為之傳播,可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簞食、一瓢飲,如同莊子提倡的風格。對于刻意追求富貴的行為嗤之以鼻。
? ? ? ? 這段文字特別有禪意,淡然生活,怡然自得。孔子提倡安貧樂道,量力而行。這種思想的傳播在士族間很有影響力,尤其是為臣之道,不以此為戒,很難做到潔身自好,也只有這樣才會上得君王信任,下得百姓敬仰。
? ? ? ? 一種風氣在知行合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