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和星期一,因工作需要,出差了2天。
出差之前,備好了食物,最重要的是,前一天我跟Lynn小朋友說:“媽媽因為工作,要到外地出差2天,星期一下午就回家,你和奶奶一起在家,要聽奶奶的話好嗎?”
她答:“好”。
不知道她是否真的聽懂了我的話,聽到她如此爽快的回答,也就放心了。
奇怪的是,當晚她居然一直粘著我,一刻也不能離開。
出差當天,午覺也沒有睡,要守著我。
離開家,關上門的那一刻,嚎啕大哭,那聲音一直飄到很遠很遠……
可能,很多父母也遇到過這種依依不舍的情況,表面狠心,內心則不忍,但是,我們不得不表現出一副決絕和義無反顧的樣子。
只有你堅定了,孩子才會有堅強的可能。
就算是你表面假裝出的堅定,也算是一種堅強。
2
回家之前,腦海里面一直在想象著電視劇里的情節,那種短暫的離別后小團圓的氣氛,溫馨得要命。
孩子看到媽媽回家飛奔而來的喜悅,或許很難用言語來形容了。
誰知道,我所遇到的現實跟劇情的反差實在是太太太大了。
平時下班回家,聽到開門聲,不見其人先聞其聲,早就過來殷勤的來幫我提東西了
誰知出差回來那天推開門,叫她的名字,居然沒有回應,沒有望眼欲穿,沒有迫不及待,沒有開心的轉圈圈,什么都沒有。
只有若即若離,不理不睬……
不過才出去兩天的時間,回來這娃好像換了一個人,內心其實是有一些失落的,一度懷疑這不是真的。
她的態度有些躲閃,對眼前的這個人是熟悉的,但是在那一刻又是如此的陌生,肢體上也是抗拒的。
后來,得知我不在家的當晚,她哭到深夜,晚上也驚醒了很多次,每次醒來都會爬起來看看,睡得一點也不安穩。
現在細細的一遍遍回想起當初的情形,那眼神里流露出的應該是疑慮和不信任。
3
有一些媽媽,出遠門為了避免孩子哭著喊著的難堪場面,會選擇悄悄的,偷偷的走掉。
某個程度上來說,的確是省掉了不少“麻煩”,比如,媽媽會隨著孩子的情緒波動,心緒難安,更有甚者還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我倒不這樣認為!
試想一下,如果,你要出遠門,會跟自己的家人說嗎?你會偷偷摸摸的走開嗎?
為什么我們能夠尊重其他家人卻不能尊重一個孩子呢?
還是人們大腦里早就已經存在:小孩子不應該得到跟成人同等待遇的尊重的潛意識?
因為我們不尊重孩子,所以如果她稍微惹我們不開心了,我們就可以棍棒加身?
因為我們不尊重孩子,所以我們可以隨意責罵,毆打,乃至虐待他們?
因為我們不尊重孩子,所以我們替他們做決定的時候,不會事先詢問他們,聽聽他們的想法,征求他們的意見?
4
說到底人們骨子里還是喜歡“欺負弱小”的,畢竟若一個比你強悍的成年人惹你生氣了,你是不會對他動粗的。
最后的最后,日積月累孩子變成了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主見,每天生活在恒溫下玻璃罩下,或許任何外人無意間的一句話都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的人。
關鍵是,最后父母們還會把這筆賬算在孩子身上,“我就是命苦啊,花了這么多錢財和精力,什么事都不讓你做,居然養出這么個不成才的東西?”
如果真是這樣,不免太冤枉了孩子!
最先由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機制,是籍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而保護自己及保護自己免于受傷害。
家長們在歸因這方面就是典型的防御機制的專家。
事情發生的第一秒,不是自我反思、自省,而是他人身上找原因來維護自己的作為父母那高高在上的權威。
4
既然生,就要養,既然養就要好好陪,好好育。
為人父母的不要有也不應該有“你看我多偉大啊,為了孩子我犧牲了太多太多,我犧牲了我的睡眠,我的休息時間,我的大好青春,我的姣容面貌,我的曼妙身姿,我的工作,乃至我的前途……”
何止你?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別說的那么偉大!
這不是犧牲,不是奉獻,不是為了低投資高收益,更不是很多人自詡的偉大,這只是一種本能。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母親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不可替代了。
不說他們曾經是一體共生,同氣連枝,同生共死,自從他來到這個世界之后,他們面臨的所有麻煩、混亂、不堪;蓬頭垢面,揮汗如雨,泣不成聲,都是他們共同面對,一路披荊斬棘,才有了如今局外人所看到表面的光鮮。
任何感情唯有經歷過時間的沉淀才會深入骨髓。
就這一路相伴,互相支撐,共同成長的經歷也是無人能及的。
他們之間天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更是無與倫比。
千萬別親手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