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甘九進西珊時,夜色漸次暗了下來。沒有坐擺渡也沒有坐游覽車,漫步走著,路過烏鎮大劇院和木心美術館時,久久駐足,無法轉眸。據說俯視劇院是一朵盛開的并蒂蓮,順著這支巨大的并蒂蓮一路走,流線型的每一個視角都是畫卷。
精美的大劇院流光溢彩,黑色老船木冰裂紋的窗欞飾面與古法的京磚被精心設計的亮化燈光映襯,湖面上另一端灰白色的木心美術館前浮著數盞巨大的西洋樹形金色飾燈,整個看過去溫婉華美富麗璀璨,似水之精靈若宮廷絢爛,那一份大氣疏闊又兼具婉約細膩的華麗麗滿是設計師的奇思和工匠們的誠意,走著看著我能想見他們多年前的挑梁夜畫,白晝心血。美的建筑,是由設計師的美學、匠人的智慧與材質、歷史和現代功能多重編織而就。烏鎮戲劇節時這里的內在功能會全部啟動,兩個劇場可以同時容納1500名觀眾欣賞優秀的戲劇作品。
美,歷來具有穿透時間的力量。不記得是在哪里看過一段文字,說法國的孩子從小會被帶到羅浮宮里,有的孩子很小,只會在地上爬來爬去,不論他有沒有看到斷臂維納斯,亦或能否注目蒙娜麗莎的微笑,然而就是在那樣的藝術氛圍里,浪漫和審美的魂就會慢慢地融進孩子的生命里。所謂浸潤應該是養育里非常重要的東西,而一個人能在成長中不斷的尋找美好的東西來自我浸潤就是修養的過程。
初一去東柵,在景區內搭了游覽車。同車的人路過大劇院時用鳥巢來形容這個建筑,幾位游客在議論這些古鎮都差不多,還是蘇州好玩,另一位說:蘇州園林也差不多,還是蘇州樂園好玩。每每聽到這樣的議論,會悄然無奈地嘆息也會在心底默默的慶幸,為何我心中的至寶在有些人眼中可以簡化成一個符號,甚至不敵工業化設計出來刺激人基本感官的游樂設施。這就是我們所處的年代,畢竟經歷了那么多的文化斷層,現在越來越多傾聽到美的眼睛都是幸運的生命。
十一國慶時去了本色美術館,除夕下午去了大劇院邊的木心美術館。人的生命會給自己尋找精神的營養,每天那么多信息,那么多可以去的地方,那么多可以看的事物,當你選擇了某一樣,必有原因。問過自己為什么,問過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回答得出來,就可以去做。如果回答不出還是很想去做,那依然可以去的,去了回來可以再想。如果問完了也不想去了,那真是不必去花費時間的事情了。而木心美術館是很久就想去的地方。相較木心先生的諸多粉絲,我并沒有朝圣的心,只是憑著本能要去呼吸先生智慧里的美好。
若不是陳丹青和陳向宏兩位的用心,國人大約也很難知道木心先生。這位天才藝術家最終在家鄉故里烏鎮度過人生的晚安,也把他的光華才情留在了故鄉。他的人生智慧通過書作、舊居和美術館得以傳承。站在館里,看著他的手稿、文字、畫作、樂譜,他的照片、講文學回憶錄的視頻還有回到晚晴小筑時的視頻。你看到一個生命就是愛一切美的東西,他不斷地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講述他人的哲學、或歷史,或美學,或功績,或影響,他用自己特別的創作,用美的方式,表達著對世事情感的的洞悉深遂,那樣思想的豐富和輕盈如同生命的洗禮般讓我充滿能量。
美術館的付一層正好有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特展,有各期的書作和舞臺的頭面服裝。墻面上是木心評他們的戲劇,一部部地評過來,能透過這樣一位天才的眼睛去看歷史的巨著是一種人生的幸運。
整整一下午,在館的三層里一直看啊看的,時間全然沒了消息,直到工作人員通知說五點要閉館了,還是沒有看完。這并不重要,因為人生的自我浸潤本就是無始無終的一件事,這個下午享受了便是要感恩的。最重要的是所有準備了這些美好事物給我的人,他們并不在意我是否感恩,他們做這些事情,只是因為他們喜歡。這就是人世間美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