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如陶瓷,小時候會形成一生的雛形。”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是貪圖享樂、追求安逸的,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孩子習慣畏難、總想放棄,但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自律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在于父母后天的培養。
家長不在后面推,孩子永遠不會自己主動學。懶惰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有研究證明,孩子6歲之前,大腦前額皮質發育不成熟,學習動機尚不明確,自控力也非常弱。《清華學霸教子經》里有這樣一句話:“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所以他懶得讀書、拖拖拉拉不想寫作業都再正常不過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選擇撒手不管,孩子只會越來越肆無忌憚、放縱自己。父母不在后面推著孩子走,孩子永遠也學不會自己主動學習。
每一個自覺自律的孩子,都是“管”出來的。就像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他養成習慣;監督的過程很痛苦,因為你得時時刻刻盯著他;但定型之后,孩子未來的路會很好走。”孩子自律的起點,一定是依賴于父母的“他律”。讓孩子把自律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孩子哪會知道,現在如果不肯吃苦、不肯學習,將來要受多少旁人的白眼和生活的磨難。《朗讀筆記》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所有的嬰兒出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卻是不平等的。差異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父母是盡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而已。”一個自律自覺的孩子背后,一定站著一個嚴于管教的父母。給孩子過多的自由,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因為一個不自律的孩子,在人生的賽道上只會越跑越慢,最后被人遠遠甩在身后。
孩子自律的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說過:“一種好的習慣在孩子幼小時很容易形成,但在他們長大后就很難養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時候就有很多不良習慣,長大后也難以改掉。”因此,孩子自律的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1.主動學習的習慣。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則,并陪著孩子嚴格執行,比如寫完作業才能玩、作業完成后必須檢查、每天必須復習和預習等等。讓規矩來督促孩子主動學習,比家長跟在后面嘮叨催促更管用。
2.管理時間的習慣。父母一定要早早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堅持閱讀的習慣。陪孩子一起閱讀,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才能培養出熱愛閱讀的孩子。謝爾蓋米哈爾科夫說過:“無論孩子們的家庭和學校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閱讀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貴的書,就像被奪去了童年最可貴的財富一樣,其損失將是不可彌補的。”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孩子未來的一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及時管教,讓懶散成為孩子的常態。那么當他長大了,會徹底失去競爭力,落入平庸。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讓他自律是本事。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讓自律根植于內心,這才是父母真正為孩子計深遠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