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楊紫的一部新劇開拍前,編劇到化妝間找楊紫。
“哎呀我太喜歡你了,你的《戰長沙》和《大秧歌》演得太好了,這個角色就是專門為你寫的,一定得找你來演,你一定能演得非常好。”
楊紫冒了一身冷汗。
那是她出道的第14個年頭,圈內不少同齡人已經開始對她說“我是看著你的戲長大的”。
對于別人的肯定和期待,楊紫還是覺得無所適從。
“因為你哪怕是演得平常,都滿足不了別人的期望。”
期望來自角色,也存在于現實生活。
為一部戲暴瘦18斤、拼命和自己較勁、把為角色改變自己視作理所當然、希望讓身邊所有人開心……
這次,網易原創節目《談心社》聯合楊紫,和你一起聊聊,她的另一面人生。
1
被低估的楊紫
《歡樂頌》熱播時,其他主角要么瀟灑多金,要么手段過人。
唯獨楊紫飾演的邱瑩瑩,天真到冒“傻氣”,惹得不少人反感。
偏偏一些觀眾習慣了把角色和演員劃等號:
品學兼優的“小雪”,長大之后成了做事無腦的“邱瑩瑩”。
楊紫挨了不少罵。
楊紫沒來得及難過,更多的是不解:
“怎么這么多人罵我?”
其實她與邱瑩瑩“相處”的過程,從一開始就不順利。
在楊紫看來,邱瑩瑩就是個傻白甜,拎不清、很作。
相比之下,更想演曲筱綃,因為有很多可發揮的鮮明特點;
也想演安迪,因為從沒挑戰過這種角色;
之前一直在演“鄰家小妹”,所以更不想讓觀眾留下“楊紫只能演傻白甜”的印象……
“但即使再不喜歡,也盡力去把她表演好。”
被“群嘲”,說到底還是因為邱瑩瑩被演活了。
面對爭議,大多身經百戰的演員都說,自己不受外界評論影響;
楊紫面對這個問題時,難掩心中的“懇切”:
“演員演完作品,都希望大家夸她呀,我覺得是肯定的。這種夸不是彩虹屁,是真的能讓我感受到你的真誠。
比如播了一個戲,大家很喜歡看的時候去討論,去真誠地告訴我,哪怕是他們的意見也好,不好的、好的,他們都告訴我,我都覺得是很開心的一個事。”
所以,平時特別在意觀眾對角色評價的楊紫,在鋪天蓋地的指責里,試著說服自己看開:
“那可能也正常吧,要跟很多前輩相比,我這點算啥?”
于是她的回應,帶著一股“破罐子破摔”的硬氣。
之后轉型出演其他角色時,楊紫還是會招來爭議。
接了仙俠劇《青云志》陸雪琪,不少人覺得她不合適。
楊紫有自己的顧慮和思考:
“如果不接拍這種類型,就會被市場忽略。只有更多曝光,才能讓自己有主動權。”
她自嘲,演什么都會被罵,所以已經習慣了。
在意觀眾的每一份反饋,卻也沒忘了自己最該做的是什么。
觀眾的罵聲背后,是楊紫被嚴重低估的演技。
最考驗演員功力的綠幕戲,只能憑想象演出內心的掙扎。她說自己在現場像個“神經病”。
可即便沒加后期特效,花絮片段看起來也不讓人尷尬;
不同角色的哭戲,就有不同層次;
全劇的情緒爆發點,沒有大喊大叫,眉毛的細微動作一氣呵成……
楊紫一直期待突破。
“特別想演一些不是特別正常的角色。”
從《家有兒女》,到《戰長沙》《歡樂頌》《香蜜沉沉燼如霜》,再到《烈火英雄》《沉默的證人》……
不得不承認,楊紫承受的爭議越來越多。
可她也越來越讓人“放心”了。
2
所謂幸運,只是被粉飾過的“努力”
對于童星出身的演員,總逃不過艱難的“蛻變期”。
《家有兒女》讓楊紫年少成名,可隨之而來的更多是觀眾嚴苛的檢視。
一段時間里,楊紫的工作和生活都面臨問題。
那段時間她有些輕度抑郁。
事業處于“低谷”,沒人找她演戲,也沒人愿意簽下她。
沒有公司,她就跟著爸爸跑劇組,一次次試戲,一次次備受打擊。
在楊紫心里,一邊覺得自己被圈子拋棄了,一邊又堅信自己一定還會再拍戲,告訴所有人,自己有這個實力。
演戲這件事,或許需要天賦,但不能否認努力更不可忽視的意義。
拍《沉默的證人》時,張家輝被楊紫嚇到:
“我們很多打斗都是真打,她完全不輸。有一場她被任賢齊摔到玻璃柜上,整個砸下來,玻璃碎一地,但楊紫還是要求來真的。”
任賢齊忍不住夸:
“她投入角色后很忘我,是一個難得的對手,能打而且很聰明。這樣的一面,真的有驚艷到。”
拍戲拼命這件事,楊紫沒含糊過。
被別人送去關心,楊紫又恢復了私下那個大大咧咧的“小猴子”模式:
“身上的瘀青就沒下去過,這塊好了,那塊又受傷,新傷疊舊傷的,最后都習慣了。”
如果角色是某個方面的精英,就去學習角色相關的專業知識;
如果涉及到武打戲,就要花費時間去練;
這些都不是最難的。
唯獨讓楊紫叫苦的,是減肥。
為了角色暴瘦18斤時,她坦言整個人變得很喪——尤其拍戲的時候,覺得心里被掏空,整天的生活沒有意思。
“那個過程太痛苦了,除非有一個非常需要突破和一個很有力量的東西在支撐著你。”
私下永遠活潑搞怪的楊紫,總給人一種矛盾感。
自卑又自信,悲觀又樂觀。
年少成名沒有讓她的演藝事業走得順風順水,她經歷的坎坷不比誰少;
演過不少類型的戲,卻被詬病只是流量藝人。
雖然渴望曝光,但楊紫一度不喜歡走紅毯:
“可能是覺得不自信,去了以后誰也不認識,往那一坐,很尷尬。參加紅毯或頒獎典禮會覺得,自己沒有作品,去干嘛?很奇怪。”
目標清晰,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些。
一路走來,楊紫做的改變和努力,都是為了能有更多機會接好戲、演不同角色。
所以,她要考慮如何不被市場拋棄,也對“流量藝人”有反思:
“年輕小孩是流量,可能是粉絲多。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周迅、鞏俐、章子怡老師也是流量。
她們的流量是更深一層的,她們的作品會影響更大更深。這種流量我更喜歡,我更想能夠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3
“我不漂亮,但你們會喜歡我”
之前楊紫有什么小情緒,都愛發在微博。
被嘲得多了,她倒更灑脫:
“微博我現在不發了,就讓大家別亂想別亂猜,我也不發。”
對于朋友圈,以前“肆無忌憚”地搞笑耍寶,如今有了更多顧慮,反復斟酌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這些小心翼翼,很難說,這是否算成長所賦予的代價。
每次快被擊垮,楊紫說,自己都會想起一句話。
那是她大學的第一堂課,老師指著全班的32個同學:
“你們知道嗎?你們今天來到這個教室,你們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們要相信你們自己。”
她不明白,剛上大學什么都還不懂,怎么就成了藝術家?
直到后來,自己一次次被這句話從黑暗中拉回來,她才明白其中的力量。
比如,那時候被綁上“小雪”的標簽,轉型困難。
“我不像別人,顏值沒有那么高,只能算是正常。我的優勢在于,我要去好好演戲,演好角色。
當我這個角色播出來的時候,讓別人不換臺,他們會覺得這個女孩演得好,我下部戲用她,或是讓大家因為這個角色,喜歡我……”
現在看,楊紫的愿望已經達成。
《戰長沙》是楊紫蛻變的一個轉折點,她飾演的胡湘湘,從少女、到為人妻、為人母。
誰都不看好19歲的楊紫。
像極了當年,五年級的她要演好小雪這個高中生一樣:
“大家覺得我不行,我就沒壓力了,可以放開了演。”
越被說不行,越有動力,證明自己給那些人看。
憑借《戰長沙》,楊紫實現了口碑“翻盤”,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獨一無二”。
過去,她還介意被別人叫“小雪”;
現在卻沒有那么急于撕掉童星標簽。
不在意,是因為有了底氣。
撕掉標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超越自己:
“因為沒有更好的作品,在大家心里永遠是小雪。
如果有一天,有一個更好的作品立在那兒,大家就不會覺得我是童星了。所以跟任何人都沒關系,這是我自己的問題。”
一次次突破瓶頸,一步步走得踏實。
楊紫卻說,“我覺得老天很眷顧我,這一步步地走來,我很幸運。”
7歲出道,如今27歲。
在楊紫的人生坐標上,演戲占據絕對重要的一部分。
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但她一直在為了夢想而努力。
20年,楊紫已經是個“老戲骨”。
但未來的她,或許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