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了兩章《哲學的邀請》,越發感到自己一無所知。
我之前一直不知道哲學是什么東西,別人告訴我學了哲學的人就可以用高超的方法騙人,比如說世界上每一件東西都是有用的。如果沒有蟲子,怎么會有殺蟲劑呢? 我就有點向往學哲學了,可一直沒有機會。
到了今年,國際學校班級里成立了一個學哲學的讀書團,我當即就參加了。
這個讀書團里就在講《哲學的邀請》,他們講的都挺難的,有時候會有點聽不懂,但是大部分還是能聽懂的。因為以前看的書,也還算多吧。
第一次上課講的是:信息,知識和智慧。
信息:即事情提供給我們的東西以及所發生的事件的原初機制。
知識:即反思所收到的信息,根據其意義上的重要性劃分等級,并尋找總體原則將其整合起來。
智慧:即把知識與人生選擇和我們能夠選擇的價值觀聯系起來。確立如何根據我們已知的東西更好的生活。
科學是介于信息和知識之間的,而哲學就是介于知識與智慧之間的。
因為科學是一個大眾化的東西,而哲學是一個私人化東西。探究科學時可以借鑒之前的人留下的信息。哲學不行,學哲學的人必須重新親歷一遍探究這個問題的過程,因此,并不存在單純哲學意義上的信息,但的確可以有具有哲學意味的知識,同時我們也希望存在具有哲學意義的智慧,問題是:獲得這種東西可能嗎?尤其是,這種東西可教嗎?
每種東西都有一個哲學視角,就是把我們從這個東西引向我們自身,又將我們從全部現實重新引回這個東西本身的視角。
讓我們再次試著界定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區別,但我們首先想到卻不是區別,而是兩者的相似之處。
兩者都在回答由現實產生的問題。其實他們原來是一個連體嬰兒,只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獨立出來。科學試圖解釋事物如何構成,如何運轉,而哲學的任務在于解釋事物對我們來說有什么意義。
科學在探究事物時,總是保持一種客觀的形態,而哲學認為,知識必然具有一個主體。人類便是它的主角。哲學一直在澄清我們現實日用不疑的知識,比如我們都知道,有數,有時間,而哲學家會問:數是什么?時間是什么?
總之,能得到滿意解答的問題,就是科學的任務。一些問題無法得到徹底解決,沒有終極答案,這就是哲學的任務。
引文到此結束。
第一章開始,哲學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死是什么?
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學習者都是從下面有名的三段論開始學習的: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蘇格拉底是人,因此,蘇格拉底是有死的。
由此我們也可以說: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我是人,因此我有死的。
這無疑給所有人下了死刑,因為可以把我替換成所有的人的名字。但是,它的意義遠非僅在于邏輯上的正確性,如果我們說: 所有的a都是b,c是a,因此c是b。這個三段式仍然是正確的。
我們都知道,所有人都會死,但是這一件事情上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感到是多么不同呀。
死亡是必然的,是我們生命中必然性的原型,關于死亡,我們還知道一點,它不僅是確定無疑的。還永遠是隨時可能降臨的。
死亡不是老人,病人的專利。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或許一個隕石撞上了你的腦袋。或許飛機失事,撞上你所在的樓。關于活著還是死去,也就是說存在或者不存在,這兩者沒有中間狀態,沒有人會真正感到自己半死。半死,只不過是一種形象化的表達法。只要活著就一切有可能,死亡無可法挽回。
但是我們可以說對死亡很熟悉嗎?從根本上說死亡是人類最陌生的東西。我們不知道真正的死是什么樣的。 死了之后是什么樣的?死了之后發生些什么?我們無從得知,必須親身經歷過一遍才可以。但如果要親身經歷,就沒法告訴其他人類了,死亡是一個多么私人化的東西呀!死后會痛苦,傷心嗎?我認為不會,因為,死后的時間是不是相當于出生前的時間呢。而出生前,沒有感覺到痛苦,那么死后應該也不會感覺到痛苦。
怎么你能所做的,你絕不是為了死亡而緊閉雙眼,或者任由自己驚慌失措的在死亡面前盲目游蕩。因為死亡提供給了我們一種可以試圖理解生命的選擇。
沒想到哲學是這么有趣,又是這么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