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書源起于孩子的作業,第一章的閱讀筆記也側重于此,書中所有案例均傾向于與父母或老師不合作的孩子,即不聽話的孩子。那聽話的孩子呢?
“寶寶真乖!” 這句話,我相信你一定經常聽到,在有娃以后聽到的頻率就會更高,無論是在溜娃時碰到的陌生人,還是身邊熟悉的親朋好友,它都是交流時破冰或贊賞的好用語。
可就這個“乖”字,它真的好嗎?未必。一它很籠統;二是如果它在一個孩子身上使用的多了,就會成為這個孩子的標簽從而誤導孩子。有一次我們去一同事家聚會,剛好她姐姐和其4歲的孩子也在,因為我們其中的一個同事夸贊小朋友“真乖真聽話!不吵也不鬧。” 那孩子一個晚上就沒說話,也沒和其他小朋友玩;最恐怖最氣憤的莫過于近段時間曝光出來的關于機構對孩子不好的事件……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能提早說出來,悲劇會不會少一些呢?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個美好的童年。
馬后炮于事無補,卻有提醒的意義,好了,我們言歸正傳。
1. 本書講了什么?
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溝通時,尊重孩子,專心聽,與孩子共情,感他所感,用簡練的語言或便條贊賞孩子,鼓勵孩子自立并與我們合作,概括如下。
2. 運用書中方法時,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1) 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現實。
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一個“問題”來糾正,同時,也要放棄“成年人總有正確答案”的想法。做一個如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來的 “足夠好的媽媽”,國內精神分析學家曾奇峰把它翻譯為“60分媽媽”的就好。
2)說出自己的感受,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
“我不喜歡你這樣”或“喜歡你這樣”,之前一直有意的回避這種字眼,因為擔心這樣說出來會讓孩子為了迎合別人的喜歡而不顧自己的真實感受。
不要擔心自己的感受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這樣做有三個好處:第一,讓他們知道父母也是常人,有情緒有感受;第二,這是親子關系友好的基礎,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他們的,感受是可以說出來的,不能忽視的,父母是在乎他們的,看見即是愛。第三,也是共情的前提,有助于孩子在社交中更好的成長。
3)得到許多的贊賞,但他仍然害怕冒險去嘗試。
他嘗試幾次失敗后,就很受打擊,可以用下面的辦法:
他氣餒的時候,不要忽略他的難過心情。“這個問題花了這么長時間,沒有想出解決辦法,是會讓人氣餒。”
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失誤,且認識到失誤是每個人學習新東西時必須經歷的重要過程。
父母接受自己的失誤。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借機對自己大聲說:“哦,真是的,我真希望我沒忘記帶鑰匙……這已經是第二次了……我怎么做才能保證下次不會再忘?……我知道了,我準備一把備用鑰匙放在一個隱蔽的地方。”
4)面對固執己見,不會靈活處事的孩子。
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隨波逐流,讓孩子在自己的角色陷得更深。父母的任務就是尋找和肯定他的優點。
他很有意志,又有韌勁,但是,他也一樣有能力開放思路,靈活辦事。
5)權威期待
玉不琢,不成器。家長的態度表明了對孩子的期待。做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權威,我們要積極正向的期待——我相信你。
有助于成長的溝通態度是這樣的:總的說來,你是個可愛能干的孩子。只是現在出了些問題,需要注意一下。你自己一旦認識到這些問題,你就能負起責任來。
閱讀本書的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我想找到一種語言,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我想建立一種情感的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因為他們關心自己,也關心我們。
我想樹立一個榜樣,在相互尊重的平臺上與人溝通,無論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讓孩子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比做一個“媽媽的乖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