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因為公司創造的價值,最終會以數字的形式體現在公司的收入上,所以可以去嘗試把公司的收入公式寫出來,這樣就更能看清楚它商業模式里核心驅動指標是什么。
公司的收入,往往是幾個指標的相乘,所以,一個公司的成長,也就可以拆解為這幾個關鍵指標的增長。
通常而言,你可以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找到這些關鍵指標。
42、對大部分處在增長中的公司來說,是多數指標相對靜止,有一個核心驅動指標在帶動公司成長。 優秀的公司,總是會預估每個指標的天花板,在現有的指標動力衰減之前,去尋找新的增長接力指標。
一個公司如果發現現有的收入乘法里,每個指標都面臨突破的瓶頸,就必須去尋找新業務。
43、后發制人的玩家,很可能在商業模式上有了巨大的進化。 在看似提供相同產品下,一個行業里,不同的公司會對自己有不同的定義,這種定義其實也就是常說的戰略定位。
44、想要更好地洞悉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和它對自己的定位,其實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理解一家公司的過程中,不要被行業的領導者的思路帶著走。
重新思考那個最基礎的問題“這家公司提供了什么產品,解決了什么問題”,不要使用現成的答案。尤其是如果這家公司產品是面向消費者的,對產品更加深入的體驗也能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
45、如何分析具體公司?
首先,你需要把公司收入的公式寫出來,看清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并且要關注公司是否在新增業務或減掉業務。
其次,你要知道,在一個同質化競爭的行業里,單純的產品好是一個很脆弱的優勢,因為競爭對手容易模仿;而看似同質化競爭的公司,可能對自己有不同的定義,商業模式上的進化,能實現后發制人。
46、在公司的分析框架里,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競爭對手不易模仿的要素,這種不易模仿的要素,在巴菲特的框架里,就被稱為“護城河”。
護城河理論非常經典,并且按照它挑選出來的公司,都反復被巴菲特杰出的投資業績所驗證。護城河的四大要素是無形資產、商業模式的網絡效應、用戶轉換成本和產品成本。
47、護城河的第一大要素是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就是無法簡單用錢來衡量的東西,最主要是品牌和專利。
好的品牌能讓用戶更方便地找到你,最極致的情況就是,一個品牌和一個行業劃等號,比如可樂里的可口可樂,剃須刀里的吉列,搜索引擎里的Google。
品牌不僅降低了公司的營銷成本,甚至能幫助公司的產品實現更高的定價。
專利也是一種護城河,但建議你把它作為一個動態的指標來看,去看一個公司不斷創造新專利的能力,它背后體現的是公司持續的創新實力。
48、護城河的第二大要素是商業模式的網絡效應。
這里面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一般說的規模效應,就是規模越大,效率越高。
第二種情況叫做雙邊經濟模型,像出租車、專車領域就是,它有司機的需求,也有乘客的需求,更多的司機會帶來更多的乘客,更多的乘客也會帶來更多的司機。
這種相互促進的雙邊模式,經濟學上就叫雙邊經濟。在取得領先后,雙邊模式往往會比單邊模式的競爭壁壘更高一些。
第三種是網絡效應,社交類產品非常典型,用戶主動傳播,幫助公司接近零成本獲取新用戶,它已經不只是一個雙邊模型,而是一個多邊的網絡模型,用戶越多,網絡的價值就越大。
49、護城河的第三大要素,是用戶轉換的成本。
轉換成本的高低,決定了先發優勢的穩定性有多強。 網絡效應強的產品自然不必說,例如微信,用戶的很多東西都沉淀在上面,絕不會輕易更換。
還有一些轉換成本高的例子,像office這樣的辦公軟件,如果要更換其他新產品,需要從頭再來學習一遍。
而像日用快消品,換一個新產品毫不費力,這也是為什么,轉換成本越低的產品,就越會把精力投入到渠道建設中,來彌補這種不足。
50、護城河的第四個要素,是提供這個產品的成本。
在面臨同樣的產業環境時,成本領先一直是競爭的有效手段之一。成本領先可能來自于規模效應、可能來自于先進的技術,當然,也可能來自于這家公司精益求精、步步為營的長期建設。
51、利潤率是第五個壁壘。肥美的草原上一定有無數牧羊人。就是說利潤豐厚的地方,競爭者一定很多。所以與其讓競爭者瓜分市場,領先者還不如主動降低利潤率,來獲取更大的規模和影響力。
52、雖然利潤率低能形成一定意義上的壁壘,但并不是說公司就一定要為形成護城河而放棄大部分的利潤。
現實里一家利潤率低,但有競爭力的公司,往往有一個“后手”,就是靠前端的低利潤率模式,有能力帶出后端一個賺錢的模式。
53、分析一個公司的護城河,切忌不要想當然地主觀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備這些護城河, 財務數據是支撐護城河判斷的重要論據。
如果你覺得一家公司的護城河是品牌, 那你要看,跟同類產品相比,這家公司的產品是不是有更高的定價和更低的銷售費用;
如果你認為一家公司有規模效應, 那你要看,它收入的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潤率是不是會隨著銷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有多邊網絡效應, 那通常它會有快于行業的客戶數增長和邊際遞減的成本;
如果你認為轉換成本是一家公司的壁壘,那就看它是不是有較高的重復購買率和較低的營銷費用;
如果你判斷一家公司有成本優勢, 那它應該相比競爭對手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費用率,你要去驗證是不是這樣。
除此之外,更主動運用低利潤率獲取更大市場份額的玩家值得關注,而在壁壘不清晰的情況下過早追求利潤,往往是一個短視的行為。
54、公司的護城河主要體現在 無形資產、網絡效應、用戶轉換成本、產品提供成本 等等方面。
沒有護城河時,越好的產品反而會招致越激烈的競爭。
當大家商業模式雷同時,利潤率也扮演了壁壘的角色。
55、一般而言, 二級市場更看重制度, 我們看到很多世界500強都已經成為了公眾公司,職業經理人靠著制度的約束來操盤。巴菲特投資過華盛頓郵報、布法羅晚報、大都會廣播公司等一系列媒體寡頭。他也曾經說過,喜歡這類公司,是因為它有良好的制度保證產出,即使阿貓阿狗來管理,都能得到不錯的結局。
一級市場則很看重人的作用, 我們經常聽說某個知名投資人和某某吃了一頓飯就決定投資,尤其越是早期階段的投資,核心團隊的境界和能力就顯得越重要。
大量的例子表明,在靠人還是靠制度的問題上,新興的行業和公司,人的作用舉足輕重,而成熟的行業和公司,則更有賴于制度。
56、一級市場剛好是新模式、新公司占主流,人的作用就會凸顯;
二級市場,企業都是相對走到成熟的階段才更有可能性上市,自然制度更被看重。
當然,一個公司更靠人還是更靠制度,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壞區分,而是在不同階段下,相對最適合公司戰略的選擇。
57、風投女王徐新曾經對于她尋找什么樣的創始人做過一個總結:
第一,要有殺手的直覺,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東西;
第二,學習速度要非常快;
第三,要有使命愿景價值觀;
第四,要內心很強大,永不放棄,要夠狠。
58、著重關注公司管理層在各個場合的發言、媒體報道,這里面著重關注幾個點:
第一,管理層究竟是怎么對行業的趨勢做出反應的。
最有前途的管理層都在引領行業;
普通的管理層至少會時刻跟蹤行業的熱點并積極應對;
比較弱的管理層,他們的發言和幾年前相比經常也沒什么太大的長進,對行業的理解甚至和你研究了一陣子的成果也不相上下。
59、第二,管理層的基因。
一個公司的基因,是由管理層的基因所決定的。管理層到底是激進還是沉穩,放眼大局還是關注細節,你都可以從新聞里看出來。
可以重點關注一下管理層言行之間的關系,觀察他們之前信誓旦旦的說法在之后是得到了貫徹執行還是閉口不談。
60、第三,管理層對風險的預判。
看管理層洞察到的風險是否領先于市場,如果是,那這個風險往往就不再是風險,而如果管理層對風險的洞察還達不到市場平均水平,那才是最大的風險。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股權結構來進行觀察。可以通過36氪、IT桔子之類的網站,再結合企查查、天眼查之類的工具,去了解公司的股權情況。
一般而言,值得關注的指標包括核心人物持股、重點員工持股、公司的投資人等情況。一個健全的股權結構會為公司的成長保駕護航,但諸如核心團隊持股太少、幾個聯合創始人持股過于平均、員工股權不足、投資人的利益沖突等問題都可能拖累公司的發展。
61、最后,關于人。還有一個觀察的小訣竅,可以去看這個時代高水平的牛人都往哪個行業、哪個公司去跑,那一定是代表了未來的趨勢,至少是中短期趨勢。
62、好的管理制度,首要就是要避免或解決組織過大帶來的低效。
在有限的信息下,通常從兩個方面去衡量一個公司管理制度的好壞:
第一是觀察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公司管理經驗的最好凝結,是一個公司的價值觀,估計你時常聽到某某公司特別有狼性、某某公司執行力特別強,這些都是側面衡量公司管理水平的定性標準。
第二是跟蹤公司的人效比, 就是每個員工平均為公司帶來了多少的銷售額或者業務量,它的變化趨勢側面反映了公司的組織效率。當然,它默認的使用條件是公司的業務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否則人效比的指標就會失真。
63、這個時代,媒體上有大量公司管理層言行的公開資料,管理層不會無緣無故地公開言論,每一次露面都值得重視,尤其是他們眼里公司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觀其言、察其行、知其底。
公司發展到最后,是業務規模擴張與組織自我進化之間的賽跑,也就是說公司的管理制度,決定了一個公司所能到達的最終高度。
64、第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按照正常的搜集信息的能力,我們要了解公司時找到的資料,應該也是其他人會看到的資料,這就是市場共識。
在剛開始看行業的階段,如果連基礎都沒有具備,更沒有必要一開始就對第三方信息過于苛求。比較好的態度是,抱著質疑的態度去了解,當具備能力時再質疑。
65、首先,優先要找到的是盡可能詳實的信息 ,而不是碎片化的資料,所以不妨在搜索引擎里加上“報告”“研究”“分析”,甚至“專題”“案例”之類的字眼,有時候還可以加一個“pdf”。
其次,微信搜索現在越來越好用了,它分別能從聊天記錄、收藏、公眾號、朋友圈等個角度去抓取信息。特別是當你在職場有一定人脈積累后,你會發現平時來不及看的朋友圈和群聊里還是隱藏著不少有價值的內容。
其實,財務分析也是我們搞懂一家公司基本面的最好方式之一,以現在券商研究和第三方研究覆蓋的力度,能夠有財務報表的公司,基本都可以找到不下十篇的研究報告,供我們更好地弄懂這家公司。
66、第二,將你的思考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曾說過,
我常被問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但我很少被問到“在接下來的10年里,什么是不變的?”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我們要關注歷經時間考驗被驗證過的思想,而不是快餐式的時髦商業理念。
過度關注太時髦的東西,你才會總有追趕不上時代的憂慮。
67、第三,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幫我們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培養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手感,其實最好從你自己的公司和行業開始,因為很多東西的規律是相通的。
68、第四,保持用最基本的方法尋找答案。
奧卡姆剃刀原理告訴我們,任何把事情把復雜化、需要太多假設和前提的解釋都是蒼白的,投資者應該相信最簡單的結論,大道至簡,不能用樸素簡潔的話語找到的答案就不是好答案。
69、第五,盡量不要預設結論。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形成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最快只需要3秒。你在搞懂一家公司前,通常也會對這個公司有一個最初的印象。但盡量不要讓第一印象影響了你后續的判斷。
70、第六,有框架的目的是為了打破框架。
快速搞懂一家公司的過程里,我們試圖建立起一個框架,然后在框架里找關鍵變量。但我們必須承認,對于商業市場,并不存在一個精確預測的模型,框架未必永遠合理,關鍵變量是誰也可能在變化。
71、第七,集中精力辦大事。
碎片化的學習在前期資料籌備階段還無傷大雅,但當我們真的需要了解一家公司時,其實是需要拿出相對整塊的時間和集中的精力的。
72、搞懂一家公司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你能搞清楚公司,不管是做投資、找工作,還是應對客戶,或者創業,都很有用。
資料整理來源:白洋老師《如何快速搞懂一家公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