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國營養特訓班】第5期第5課7組黃戀淳

脂質第2課。


磷脂代謝

主要在肝、腎、腸組織細胞中合成,卵磷脂、腦磷脂約占75%;

原料:甘油、脂肪酸、磷酸鹽等——甘油(糖代謝)、脂肪酸(糖代謝、必需脂肪酸);

催化降解:多種磷脂酶;

膽固醇代謝

體內膽固醇來源于食物攝入和自身合成,有游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兩種存在形式。體內膽固醇總量大約140g,其中約1/4存在于腦組織中,其次是腎上腺卵巢組織。

成年人除了腦組織及成熟紅細胞,幾乎所有組織都能合成,最主要在肝臟,其次是小腸。每天合成量約1g。

以乙酰CoA為原料,經過多步反應生成,限速酶為HMG-CoA。HMG-CoA是酮體合成及膽固醇合成的共同中間產物。

HMG-CoA調節膽固醇合成:

1、HMG-CoA具有晝夜節律性,午夜最高,中午最低膽固醇合成晝夜節律性;

2、細胞內膽固醇含量升高,抑制酶合成,抑制膽固醇合成;

3、饑餓、禁食使HMG-CoA活性降低、原料合成減少,抑制膽固醇合成;高糖、高飽和脂肪膳食反之;

4、胰島素使HMG-CoA合成增加,促進膽固醇合成;

甲狀腺素使HMG-CoA合成增加,促進膽固醇合成,又促進膽固醇在肝轉變為膽汁酸,整體甲亢患者血清膽固醇含量下降

胰高血糖素抑制膽固醇合成;

5、膽固醇合成產物甲羥戊酸、膽固醇及膽固醇氧化產物7β-羥膽固醇、25-羥膽固醇是HMG-CoA還原酶的別構抑制劑。

去路:

人體每天大約合成1-1.5g膽固醇,主要在肝臟中轉化為膽汁酸(大概0.5g/d)。還可在腎上腺皮質、睪丸、卵巢等組織作為原料合成類固醇激素,在皮膚被轉化為Vit D3。


膽固醇的來源、去路(圖片來源:人衛教材)

血漿脂蛋白

血脂:血漿所有脂質的統稱,包含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酯)、游離脂肪酸等。濃度水平波動大。


血脂的來源、去路(圖片來源:人衛教材)

脂蛋白:血液脂質的運輸形式,與特定載脂蛋白結合形成。

脂蛋白超速離心法按密度可分為CM、VLDL、LDL、HDL,基本結構相似。CM、VLDL球心主要為TG,LDL、HDL主要為CE。


不同脂蛋白的基本特征圖片來源:人衛教材)



脂蛋白的形狀及結構(圖片來源:人衛教材)

乳糜微粒(CM)

外源性脂質轉運途徑,食物→小腸粘膜細胞→淋巴管→血液

代謝迅速,正常人空腹12~14小時血漿中不含CM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肝臟合成TG,組裝成VLDL,釋放入血,代謝生成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多種組織均可,50%在肝臟降解

降解途徑:1、LDL受體途徑(2/3);2、單核-吞噬細胞系統(1/3)

臨床檢測:LDL-C

氧化修飾LDL(Ox-LDL):可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清除(含清道夫手提)。

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清除細胞吞噬Ox-LDL后,細胞內脂質堆積,形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堆積(可逆)形成脂質條紋或斑塊(不可逆)

高密度脂蛋白(HDL)

主要在肝臟合成(新生HDL)。

新生HLD代謝過程=膽固醇逆向轉運(RCT)過程:

將肝外組織細胞膽固醇,通過血循環轉運到肝,轉化為膽汁酸排出,部分膽固醇也可直接隨膽汁排入腸腔。

臨床檢測:HDL-C

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動脈粥樣硬化保護性因素。

血脂異常:高脂血癥、HDL降低

“高高低低好”

脂質營養價值

體內脂肪:儲存及提供能量、保護內臟器官、保溫、節約蛋白質、機體成分(細胞膜等)、分泌瘦素等

食物中的脂肪:飽腹感、食物感官性狀改善、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必需脂肪酸缺乏:生長遲緩、生殖障礙、皮疹等疾病。

生理功能:

? ? n-6:調節血脂、促進生長發育和妊娠

? ? n-3:DHA有益于視力、促進胎兒大腦發育;EPA降低TG和CE,降低血粘度,抗動脈粥樣硬化

? ? DHA+EPA:理論上最好來源是魚肉蛋奶、海鮮、海藻,營養補充劑是最可靠來源,亞麻酸可在體內轉化為DHA,配方奶粉等強化DHA食品

中鏈:快速吸收快速功能,易生酮;

短鏈:膳食纖維、低聚糖等在腸道細菌發酵;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生成、預防結腸腫瘤等;

飽和:對心臟、血管有害。肉豆蔻酸>棕櫚酸>月桂酸>硬脂酸(輕微)

單不飽和:降血脂

反式脂肪酸:>>飽和。氫化植物油。天然植物所含害處未明。

膽固醇:植物固醇與膽固醇會競爭吸收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