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肉飯大概是臺灣?最 尋 常 可 見?的食物了。
盡管如此,鹵肉飯還是成為很多內地人對臺灣飲食的一大認知,從而更加好奇。
相比牛肉面,鹵肉飯的發展不是那么好考究。一種說法是鹵肉飯起源于山東,因為山東的簡稱是”魯“,故最初為“魯肉飯”。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是當時的人們總寫錯字,而寫久了也積非成是,造成現在魯/鹵 并用的現象。
在眾多介紹鹵肉飯的文字里,舒國治在《臺北小吃札記》中對鹵肉飯的肉的描述最為細致:
鹵肉飯的肉必須切成小條,肥、瘦、皮皆在那一小條上,澆得白米飯頂,危顫顫抖動方成。切不可用絞肉,絞肉便嘗不到肥肉的晶體,已被絞成油水;也嘗不到瘦肉的彈勁,已被絞成柴渣。
“必須”、“切不可”、“嘗不到”,略帶恐嚇的用詞,滿滿的都是饕客的較真和對美食的敬意。
在臺灣,鹵肉飯有大小分量可選。
小份的鹵肉飯價格在人民幣6-8元之間,當作是一頓加餐,一份“小吃”。午飯后晚飯前,錯過了飯點兒,就去小店里面一坐。
看著老板將鹵肉從鍋里舀出,混著湯汁,趁著熱勁澆到米飯上,撿三兩時令的蔬菜焯水做佐菜。
搭配一碗貢丸湯,慰藉一下平日里略微空虛的胃和自己。
讓生活這趟旅途,稍作休憩。
又一家上過《康熙來了》的小吃店。
位于臺北市中正區(近中正紀念堂),本身位于旅游景點附近,店外常是排著長隊,不過除了觀光游客外還有很多是附近的居民。
金峰鹵肉飯排隊盛況
一碗鹵肉飯里,店家往往會加一塊爽脆的蘿卜干解膩。
不過啊,咸香可口的魯肉飯搭配肉質甜美、肥瘦各有風味的焢肉再加上一碗熱騰騰的香菇肉羹湯,這樣的組合是金峰魯肉飯的基本配備。
因為店面開在菜市場里面,想要找到這家店,著實需要一點功夫。
因為店址在菜市場里,更多是服務于附近的居民,鄰里鄉親來往之間,開店時間已超過三十年。
矮仔財鹵肉飯家使用的老鹵汁讓鹵肉油而不膩,加之肉條都是手工而非機器一點點剁出來的,在前兩年的臺灣美食票選中還獲得了鹵肉飯票選第一名的好成績。全靠口碑堆起來的人氣,。
另外,店里的蹄膀和赤肉湯同樣讓人驚艷。
臺北市華西街17-3號(華西街夜市)
華西街就是艋舺,在2010年同名電影《艋胛》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人對它有了了解。
位于臺北老城區艋舺的小王青瓜仔魯肉飯,有“黑金”魯肉飯的稱號。鹵肉采用的是臺灣黑毛豬鹵制而成,肉質多汁、口感與韌性都比一般豬肉好,肥瘦相間,油脂豐盈。
鹵肉的醬汁基底有加入冰糖提味,香味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