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臺灣終于降了溫,從夏到冬,只需一場大雨。
你看,人一冷就容易自己矯情,也就格外放肆地想讓肚子上的肉再厚一層,對于富含碳水食物的欲望如同洪水猛獸。
當吃肉吃甜和吃糯米飯的渴望一層又一層疊加的時候,一碗色香味兒俱全的胡須張鹵肉飯成了令人不能自拔的不二之選。
正宗鹵肉飯和苦瓜排骨湯
招牌鹵肉飯
(鹵肉飯實拍)
推薦指數:★★★★★
口味:咸、甜
口感:香、糯
價格:35新臺幣
評價:來了享譽國際的臺灣美食第一代表“胡須張”,怎么能不吃招牌鹵肉飯呢,一碗小小的鹵肉飯,的確是誠意滿滿。淋在香Q晶亮的100%臺灣米米飯上的肉,是古時皇帝專享的新鮮“禁臠肉”(即現在松阪肉相同部位,位于豬的肩頸部位),從每頭豬身上只取600公克,極為珍貴難得,小火慢熬6小時,香而不膩,入口即化。
(鹵肉飯圖解)
因臺灣人嗜甜又愛清淡,本以為蓋在米飯上的另一塊橙黃色的東西是一塊腌漬的胡蘿卜,用以緩解肉加飯的微膩。
嘗了一口,原來是一塊類似北方咸菜的食物,不同于腌漬的胡蘿卜的口感干澀,也不同于北方咸菜的重口味,這塊腌菜清爽又滑嫩,一碗飯下來,即使不愛吃五花肉朋友,也不會感到任何的不適。真真是臺灣本色,一碗入魂。
苦瓜排骨湯
推薦指數:★★★★★
口味:清淡,咸味
口感:爽口、清淡
價格:80新臺幣
評價:苦瓜排骨湯是臺灣盅湯第一代表,強烈推薦。煮湯使用的食材真材實料,一份湯中有四大塊紅肉和四大塊白玉苦瓜,紅肉是嚴選具有五支肋骨的排骨部位,蔬菜是高檔白玉苦瓜。別看這湯盅面兒上飄著一層油花兒,其實一點兒也不油膩,入口是令人驚訝的清淡。湯頭微咸的口味是清燉苦瓜和排骨的清爽醇香,開胃下飯。再品之,后味在口中蕩開,一絲苦瓜的澀最終抵消了紅肉唯一的油膩。原盅精燉,苦甘入味。
臺灣的鹵肉飯指數
酸甜苦辣,人生幾何,有故事的美味才更加動人,1960年8月,臺灣云林縣斗六市的張炎泉在臺北市民生西路臺北市警察局雙連派出所對面路邊擺設攤販,販賣鹵肉飯、鹵豬腳等臺灣傳統小吃。
如同許多路邊攤一樣,當時張炎泉的攤子并沒有名號。1971年1月,張炎泉將攤子遷到臺北圓環附近的臺北市寧夏路64號,由于口碑不錯,生意日益興隆,張炎泉每日忙于工作而疏于整理胡須,所以較為親近的常客便以其醒目的胡須昵稱張炎泉為“胡須張”。
“胡須張”也逐漸成為張炎泉攤位的稱呼。
2007年8月,由于每100公斤豬肉價格上漲,胡須張調漲部分產品售價,只有鹵肉飯與雞肉飯暫時維持原價。從這個時候開始,只要胡須張漲價,就被臺灣媒體戲稱“胡須稱又漲價了,通貨膨脹再起”,因此胡須鹵肉飯有有了“鹵肉飯指數”的名號。
如今,胡須張已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以臺灣小吃魯肉飯起家的餐飲連鎖企業。并在臺北市、新北市有51家分店,同時,胡須張在日本東京都六本木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六本木店”,以“胡須張魯肉飯”為店名,日語讀為“ひげちょうるうろうはん”成為第一個進駐日本的臺灣小吃品牌,如今,胡須張在日本石川縣等地已開設兩家分店。
沒有人情味的鹵肉飯
凡事皆有利弊,胡須張之于老一輩臺灣人是溫暖的記憶,對于新一代臺灣人,大多只剩下的是規模化的生產,商業化的經營的冰冷印象。
在和新北市的一位同齡朋友聊到胡須張時,他說,自己吃胡須張很少。“這種招牌在臺灣也只能吸引觀光客”他如是說,“我父母在年輕時有吃很多,因為路邊攤時期老板直接接待客人,熟客甚至會加量不加價,客人少的時候還能聊幾句家常。”
筆者也深有體會:在分店吃飯時接觸到了分店店長,在表達了想要撰文的意愿時店長表情嚴肅,說自己不能代表公司,客氣而警惕地說“要采訪去打公司電話”,但接線員只是將另一串號碼和分機號提供給我,而另一串號碼一直沒有人接;
后來,筆者又通過FB粉絲團試圖聯絡到后臺工作人員,可是工作人員提供給的公關部負責人電話卻一直未通。
胡須張的規模化經營給客戶帶來了很棒的用餐體驗,但卻因為這種分級分層的公司體制,讓胡須張少了臺灣地區的餐廳帶給人的那份真實的平易近人和熱情。
胡須張用餐體驗
用餐體驗:
1.胡須張就餐環境很好,位于寧夏夜市的胡須張美食文化館,桌椅都是黑色大理石制成的,很有質感。
2.一進門,店內開著冷氣,很清爽。店員服務熱情周到,推薦的餐點根據不同人的需求也很合適。
3.因為胡須張的運營模式是快餐式的,因此上菜速度很快。
4.臺灣很多餐廳都會收取服務費而且限制用餐時間,而這兩者在胡須張鹵肉飯都沒有,因此讓人在用餐時不擔心時間問題,得以好好品嘗餐點。
5.胡須張的成功經營模式與用心是分不開的:筷子的外包裝紙上印有胡須張logo,背面印有唐詩,細節處見用心;專門開設Fb粉絲團,每天都推送經營理念的動態,也有專人負責線上咨詢;結束用餐后,服務員拿著問卷過來請食客填寫,說明店家注重用戶體驗……
很多臺灣人講,胡須張已經太過商業化,沒有人情味兒,但我覺得人情味兒是用來經營的,從點餐到售后服務,從細節到整體,從內用到外送以及根據節氣設計菜單的周到,這樣一間用心的店,發展情況不會差。
鹵肉飯小百科
鹵肉飯是臺灣流行的一道豬肉飯菜肴。鹵者,用濃汁烹調食物也。臺灣美食作家朱振藩說,根據最早的字典書漢朝《說文解字》判斷,“鹵”字是正寫,后來出現“滷”字,成為臺灣最常看見的寫法,有時被稱為“魯肉飯”至于“魯”則是取其音相近者,但臺灣在數十年前已經出現“魯肉飯”的用法。
各地作法稍有不同,但皆以醬油鹵過的肉末為主,如臺灣鹵肉飯通常是醬鹵豬肉澆淋白飯,搭配筍干或是腌蘿卜干等;在香港的臺式餐館,“鹵肉飯”大多是使用鹵五花肉塊,而“魯肉飯”或“肉燥飯”才大多是使用鹵肉碎。
此一產品之發源地“臺南”,在臺南以南,沒有一整片或整塊的,都叫肉燥飯。
鹵肉飯在臺灣被視為極具臺灣特色的民眾小吃,南北有不同的意義。在北臺灣,鹵肉飯為一種淋上含有煮熟碎豬肉(豬絞肉)及醬油鹵汁的白飯的料理,有時醬汁里亦會有香菇丁等的成分在內,與炕肉飯不同,看起來像南臺灣肉燥飯;
“鹵肉飯”在臺灣南部是指有著鹵汁塊狀肉的筍干鹵肉飯與彰化的大塊炕肉飯亦不盡相同。另外,南部肉燥飯使用炒香肉燥,北部鹵肉飯使用切丁鹵肉,外觀相似,作法并不相同。
溫馨提示:
地址:胡須張大同區美食文化館,寧夏夜市店。103臺北市大同區, 寧夏路62號。
電話:025589489
營業時間:上午11:00到上午次日1:30